手机号被“误标”成骚扰电话,用户查询、取消误标都要交钱,这是什么事儿?最近浙江尹先生发现自己手机号被软件平台标注成了“教育科研机构”。而要查询是被哪些软件标注的,需要花钱,取消这个错误标注,要花更多的钱。4月18日央视曝光了靠“查询骚扰电话标注”牟利的一家名叫“号查查”的网站,当天下午,中国新闻网官微发出图片,显示后者已“停止服务”。
现在的智能手机在显示电话号码的,还会显示特殊的“标注”信息,比如“广告”“骚扰”,甚至是“诈骗电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选择是否接听。随着电话标注功能被泛用,这个功能开始慢慢“变味”了。央视调查里关注的一位手机用户就发现,刚刚花钱取消了一些软件的平台错误标注后,很快又多了几个新的错误标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手机普及的今天,这样的困扰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如果手机号被恶意标注后让有偿查询和取消成了一门没人管的“生意”,那监守自盗就会像细菌一样迅速地大面积扩散。
媒体的曝光提供了一条违法甚至犯罪的线索,涉事平台和网站自停业务远远不足以终结这门生意,有关部门的调查必须立即启动。这里面涉及的法律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理理。
,谁能标注?目前标注是手机用户自行借助软件平台完成的。
,标注正确与否该不该有审核?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可谁来审核、如何审核,却是未解的问题。目前,软件开发者为手机用户提供了标注服务之外,还把标注准确的“信任”一并给了手机用户,是不小心还是故意,不清楚。一旦标错了,怎么办?“一些软件平台开出免责声明”,意把本属于自身的核实责任转嫁给用户。
既然标注免费,为何更改、取消不能同样免费开通呢?软件的功能设置给“号查查”们提供了赚钱“良机”。也可以说,是软件运营者把自己的责任变成了挣钱渠道,利用的是软件自身漏洞和外部监管空白,利用的是用户要解决这个困扰的需求。
现在问题是,无条件的信任是不可靠的。就算软件运营者要进行审核,如何保证他审核过程合法、结果无误呢?因为涉及到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尤其是职业信息的出具、核对,软件运营者有没有资格查看、核对呢?个人出具的不同的职业信息就一定对吗?出具后的个人信息有没有隐私安全问题呢?
,从技术上取消错误标注不存在障碍,而谁来审核、取消(或许存在修改需求)标注存在一个主体适格问题。这有待于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明确和规范。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至少有30多款手机软件可以提供电话标注服务,被恶意标注或因号码变动产生的“误伤”个案不胜枚举。个人信息被侵犯已然是事实,如果不及时整治,非法产业链只会造成更多手机用户被迫出钱“改错”。
再进一步讲,手机号码标注软件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骚扰电话疯狂不停止,与通讯营运商未能及时通过技术手段为手机用户拦截下骚扰电话直接相关。所以,在呼吁职能部门及时查处平台不法经营行为、立法规范相关标注行为的,也期望运营商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用户净化耳朵,唯此标注软件产生的问题才有望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