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远举
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自杀坠楼的悲剧,在网上激起了一边倒的对涉事老师的批评。6月15日,当地联合调查组公布第一次调查结果,否认了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的情况。不过,3天之后,6月18日,当地公布调查结果,确认了教师袁某某存在曾经收受微信红包、校外补课、体罚学生等行为,并表示,区教育局将依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这个调查结果,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网上的一些传言。有人说,老师暑假在外办作文班,但缪可馨却没有报该老师的作文班,而是去了其他教育机构上课,所以,老师施压。,网上还流传着老师以前的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指控老师打人、讽刺、嫌贫爱富。这些图片大概率是真的。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失范、违规、甚至违法,很可能是一个持续多年的问题。
笔者看来,第二次的调查结果,比第一次调查结果更加重要,因为它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此前网上流传的信息,从而把关注点从失焦的“批改作文”转向了“老师行为长期失范”的真问题。
一个多年行为失范的老师,一直缺乏相应的约束,最终酿成大祸。这正如“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那么,一个袁老师背后,又有多少个29、300、与1000呢?
如何约束老师不正当的行使权力,甚至不正当的对学生实施软暴力,是一个被社会忽略了的真问题。
所谓权力,就是自由量裁的空间。那怕仅仅是一个保安,在可与不可之间,是刁难还是通融,这就是权力。所以,权力不用很高位置,有自由量裁的空间,就有权力。从这个角度看,老师的自由量裁空间非常大。
三好学生、评奖、选班干部、学习上多关心一下,甚至多表扬几句,都是班级生活中的资源。与此对应的,是把座位调换到一排,调换到差生傍边,出言讽刺,提及不好的家庭状况,暗示同学孤立某人,无视进步,夸大退步等等惩罚与软暴力。
老师可以在班级中控制、调动的这些有形的、无形的资源与惩罚,一直缺乏细致的条文化的规定,甚至是无法量化与条文化的。所以,老师的自由量裁空间很大,有太多太多的办法,在规则之内影响一个学生。特别在小学阶段,班级集体成员的心智、知识水平,都不成熟,更容易被老师操控。所以,如果班级是一个小型社会,班主任,就是这个社会的君主。甚至一句话暗示,就能让一个学生沦为边缘人。
老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不对等的、压倒性的权力关系,要一直持续到初中、高中,随着学生在体力上与心智上的成熟,逐渐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班级这个社会也更加依赖于孩子本身的能力与性格时,老师才逐渐从这个权势的地位上退下去。这个时候,家长也可以松一口气,更坦然的面对老师了,老师给家长布置各种作业,也自然消失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师能够给家长布置作业,家长为什么要讨好老师,以及,在出事之后,家长在群里给老师点赞。所以,自杀学生背后,是无数学生与家长的困境。
遗憾的是,社会对此缺乏重视,忽略了学生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有可能来自于老师,没有建立更加明确、细致的教师行为规范,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共识去建立这种规范。
这或许是因为,“防着老师”,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有伤师道尊严。,不要浪漫化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应专业化,职业化。教师,早已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是“人民教师”,是一份职业。中国的小学老师应该有更专业、更职业化、详细的行为规范。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中,更应该如此。,在老师行为失范之后,还应有诸如转学、转班等系统化的救济措施。
小学生都要背诵《小学生行为守则》,其实,某种程度上,小学生最应该背诵的是“小学教师行为守则”。这样能帮助他们明白,老师的行为,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告诉家长的。只有如此,才能帮助他们避免来自老师的伤害。这是一个教育系统的底线。
(作者系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