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科学定位,为开发区的蓬勃发展描绘出清晰的方向。
在开发建设的初期,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对匮乏,人气不旺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后,市委及时调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宏大的发展蓝图。以港兴市,以市促港,项目支撑,开放带动,建设临海工业城市的战略思路清晰展现。“323”作业思路和建设大港口、大工业、大旅行的“三大方针”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此,开发区迎来了由建区到兴城的重大转机,标志着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坚持临海工业中心位置的过程中,开发区集聚了优势产业群。坚决贯彻市委“323”工作思路,着力发展临海工业,强化其中心位置,形成临海工业集聚效应。大力建设大型临海工业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打造临海工业展开的载体。围绕临海工业港的定位,实施“前港后厂”的工业发展模式,构成与港口相配套的产业群。这些努力为开发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坚持工业与港口的良性互动为开发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发区一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港口的优势地位。通过进一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有序地布局港口与工业的发展,实施严格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措施,打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随着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开发区的环境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高这为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港口带来了更大的投入和货物吞吐量促进了港口的扩张实现了港口与工业的良性互动。
钦州港从开发建设之初就坚持多元化建港形式为开发区的展开注入了强壮的生机。在港口开发建设中坚持资源配置靠市场开发建设借外力出资主体多元化等原则创新了港口开发建设形式。通过主导建设航道等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部分项目的市场化运作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增强了开发区的筹融资能力加速了港口基础设施和临海工业园区的建设凸显了钦州港在港口开发建设的优势特征为港口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现在钦州港已吸引众多业主投资建设码头和工业项目形成了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钦州港经济开发区通过科学定位、坚持临海工业中心位置、坚持工业与港口良性互动以及坚持多元化建港形式等举措不断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其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现代化工业港口城市新区。(五)坚持体系机制创新,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体系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自治区同意建立钦州港省级经济开发区之后,市委、市从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原则出发,实施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革新。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被下放至开发区,形成了“小、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实行政企分开,建立钦州临海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港口投资(集团)公司,拓宽融资途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形势需要,调整开发区的管辖范围,将原属钦南区的部分区域划归开发区管理,扩大了其发展空间。
在过去的十年里,开发区不断推进发展形式、经济管理、土地运营以及干部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些努力构筑了有利于开放开发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实践表明,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六)坚持强化招商引资,打造融资途径助力开发区腾飞
开发区始终将招商引资视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置于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增强外来投资者的兴趣与信心,实施了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市委、市和开发区的主要领导亲自参与项目引入的审查、协调与落实,为投资者解决各类难题,树立了良好的招商形象。
完善招商策略,突出招商重点。在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资金和银行贷款的重点引入各类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目前,钦州港有超过六成的码头泊位和六成以上的工业投资资金来自非国有经济。
创新招商机制和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实施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局、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并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树立“环境即生产力、即竞争力”的理念,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跟踪服务,提高效率。
(七)坚持艰苦奋斗,创造开发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钦州港开发之初,党委和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建港史上的奇迹,形成了“全民创业,艰苦奋斗”的钦州精神。开发区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和丰富了这一精神。
面对资金短缺、招商引资压力大等困难,开发区坚持“知难而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开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八)坚持顾全大局,为开发区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开发区不仅重视经济质量效益的提升,还积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开发区始终关注被征地农人的未来出路与生活保障。遵循“经济补偿、寓居安顿、作业扶持、社会保证”的原则,我们确保每一位农人失地不失利、不赋闲、不失居、有保证。我们不仅妥善处理了被征地农人的永久性回建房等核心利益问题,更致力于让大众充分享受开发区发展带来的红利,以大众利益的切实增进赢得开发区的持续繁荣。
开发区视人才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将人才引进与项目、资金、智力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构筑了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高地”。至今,开发区已成功引入各类专业技能人才1519人,其中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684人,初步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致力于推动政治文明和精力文明建设。在组织机构上,我们不断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制度,建立了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我们在民营企业等新经济组织中大力开展党建活动,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中建立了党组织。自2005年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高规格、高质量地开展了员先进性活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在民主法制建设上,我们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全面推动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社区服务等各项事业,深入开展“做文明市民、树文明形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仅提升了开发区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开发区始终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让每一位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与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