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预估,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未来中国冷链运输的药品市场规模或达800亿元。而就在不久前,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会上公开表态,称要引导快递企业加快冷链、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
实际上,政策早就在鼓励第三方物流入场夺食。两年前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不再需要审批。这一政策“红包”被解读为允许乃至欢迎第三方物流进军原本封闭的医药物流市场。
最为积极的莫过于“大佬”顺丰,其火速成立冷运事业部,对医药冷链和生鲜冷链进行了分离,其还列席参加了这次的“国标”发布会;中国邮政也是最早试水医药物流配送的第三方物流“大佬”之一,十几年前中国邮政就开始在宁夏试点配送药品,并很快取得GSP认证证书,中国邮政属于很早开始布局医药冷链运输业务的社会物流。
而在行业观察人士看来,虽然社会物流“大佬”们财大气粗,看似可以“降维打击”,但实际上却隔行如隔山。“想赚‘送药’钱不是光解决硬件就可以的,对于社会物流而言,冷链物流行业人才缺乏、不懂医药行业特殊性、低估温控数据等,都会制约其发展步伐,想与专业医药物流分羹夺食不是那么简单。”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