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消费升级、冷链物流的高速发展,生鲜电商行业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也背负着繁重的成本压力。
综合成本不能忽视
冷链物流因运输的特殊要求,成本高于常温物流运输,是必然的。考虑此类成本时不仅要考虑单一的物流成本,还要考虑上游企业的成本结构差异,以及因物流服务质量不同而产生的货损、货差乃至经营效率等综合成本。
冷链物流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目前依然是困扰行业发展的最大痛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游生鲜电商的发展。从冷链物流的产业链条来看,高成本主要体现在中下游的冷链仓储和流通环节。冷库建设成本高、冷藏车等冷链设备的投入大,且冷链技术要求较高,如此一来,物流成本就大大增加了。,一旦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提高,对于生鲜电商企业而言,又是难以承受之重。
当下,已有诸多企业在展开降本增效的尝试,探索不同的模式与路径,以为生鲜电商企业缓减成本压力。
产地仓投入大
从冷链物流的全流程来看,冷库投资在冷链投入的占比中最高。作为冷链物流的基础,冷库也是全程冷链环节中的基础设施,在仓储、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生鲜易腐农产品的货物流通特性,产地冷库的建设较销地冷库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基础设备短板更明显。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最先一公里”就不会有“一公里”,而预冷作为一种预贮处理方式,是农产品低温冷链贮藏运输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最先一公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又受到农产品产地市场和产地预冷库建设的影响。
造成产地预冷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预冷库建设成本高,尤其是农产品需要的气调库,比一般的冷藏库成本更高。动辄千万元的投入,对农产品产地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受此影响,农产品产地预冷在我国多地仍是“一纸空文”。据悉,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地预冷保鲜率仅为30%,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80%,而且预冷技术也相对落后。加之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产品采摘后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的环节,导致我国农产品每年的自然损耗超过3000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解除冷链物流成本桎梏最好的切入路径应该是鼓励产地冷库建设。政府、冷链物流企业以及经销商应该共同加大对产地冷库建设的投入。
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两会代表的声音中,多家企业代表均以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旨发表观点,而不少电商企业也已经展开了建设产地仓的实践。
探索降本路径
近年来,冷链物流行业的前景一片大好,入局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玩家日渐增多,并展开了不同的降本路径的探索。例如,传统的快递物流企业、生鲜电商自建物流企业以及食品、医药供应商自建物流企业等。
其中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带来的订单规模效应将会使冷链物流服务商的边际成本下降,从而形成正向循环。部分自建冷链物流将逐步开放,对于较为成熟的自建冷链物流将自建物流开放,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这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
除了生鲜电商企业以外,上游的生产制造企业自建冷链物流在我国并不罕见,例如部分经济实力雄厚的食品、医药企业。而近年来,企业物流纷纷向社会开放,转型为物流企业,这也少不了降低成本的考量。例如,鲜易冷链就是从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发展而来的。这类的物流企业承担着全流程的物流冷链运输,而引入外部订单,可以有效减少冷藏车的空载率,最终得以降低企业成本。
,在冷链物流全链路中,不少环节依然离不开传统快递物流企业的身影。在常温运输领域,往往可以通过共配方式,帮助不同规模的上游企业有效节约成本。而在纯冷链物流领域,要想通过共配方式降低成本,则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出现非常成熟的操作模式。且在城市配送实际过程中,面临的配送场景往往更为复杂。不管是零售企业还是餐饮企业客户,往往具备多温仓储配送需求,进一步考验了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