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农产品走出“最先一公里”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集团董事长李小红提出了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概念以及具体建设措施,可谓振聋发聩,不仅在代表中更在业内产生了连锁反响。 从一个人大代表的建言说起 何谓“最先一公里”?李晓红代表以她所在的湖南武陵地区为例说明这一现象长期以来,初级农产品收入是武陵山片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武陵山片区的十大类349个特色农产品基地中,需要冷链支撑、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潜力的高山蔬菜(38个)、板栗类干果(41个)和肉类基地(66个)共达145个,占特色基地的41.5%,产量占区域农产品总产量的45%;但由于产地采摘预冷、分级、加工、包装,特别是冷藏仓储环节即至移交物流运输之前的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设问题尚未解决,造成腐损率高达20%以上,市场附加值更低,导致特色农产品难以走出绿色产品不增收、特色产业难增效的怪圈。 而且,正是由于没有解决好“最先一公里”的问题,才会出现困扰至今的“一公里”的难题。 李晓红代表提出的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目前国外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果蔬采摘后预冷,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而我国约在20%。据悉,我国每年仅因为农产品保鲜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的果蔬腐烂变质损失,约为850多亿元人民币。而这还只是表面的损失,由于大多数产地没有冷库,大量农产品不能长期存放,农民是市场弱势群体,流通环节说升价就升价,说降价就降价。蔬菜密集上市的时候,由于不忍心蔬菜在地里白白烂掉,即便菜贩给很低的价格,菜农也不得不接受。不仅利润低,菜贱伤农的问题也永远得不到根本解决。 所以,要解决让农民增收确保市民吃到更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就必须给农产品安一个新鲜的“家”——产地冷库。 其实,这方面也非乏善可陈,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各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已开始尝到了甜头。“有了预冷、冷藏设备,农产品就能有效抵御市场价格风险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经营的2000多亩蔬菜基地,于去年建成4个冷库后,将部分采摘的花菜及时入库,销售期由原来的三五天延长至一个月,避免了低价时不得不亏本销售的情况。该公司以前生产的花菜由于不易保存而卖不出去,一亩地毁损率在10%以上,现在投资60多万元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冷库后,花菜做到了“零毁损”,而且由于花菜保质期延长,还有效地避免了低价冲击。 由此,在产地多建冷库,已成了尝到甜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最强烈的期盼。 湖北公安县金秋农业科技园负责人刘军是公安埠河镇的葡萄种植大户。刘军建有一座库容20吨的小冷库。当日采摘的葡萄在进库冷藏达到零度后,可长途运输至广州、深圳等地,而且如果葡萄保存到春节,价格还能翻几倍。在公安县,像刘军这样拥有冷库的种植户不超过十家,即使拥有冷库也多是些一、二十吨左右的小冷库。这样的库容,在今年总产量预计达11万吨的公安葡萄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