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包邮”“部分地区补差价”,不少网购达人都遭遇过包邮时的“地域歧视”。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邮政局普遍服务司司长马旭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全国已基本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下一步要将邮政服务网点延伸到每个村,让邮政业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他建议加强快递末端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
“村里设1个邮政服务点,需投资2万元左右,全国有50多万个建制村,算下来是上百亿元的投入。”马旭林算了一笔账,如果要解决“一公里”难题,还需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市场失灵。他建议,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出台对村级邮政服务点建设“以奖代补”的政策。各地服务点建成后,由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各地申报情况,按照规定程序核定后统筹核补到点或相关地市以下邮政、快递企业,每个服务点可按0.5万元的标准由中央定额奖励,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重点倾斜,提高补贴比例或进行全额补贴。
与农村地区不同,城市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快递末端的服务短板,主要表现在“网点安家难、车辆上路难、进门难、员工雇佣难”。“想要解决这‘四难’问题,仅靠邮政部门一家显然无法完成。”马旭林坦言。
“事实上,无论是村里的邮政所还是城市的服务站,它的功能完全不应该局限于邮政快递业务,可以融合电商、缴费、果蔬销售等综合性的服务。”马旭林建议,国土资源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的公共属性,将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城市居民社区建设配套设施中,将用地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快递末端“名正言顺”后将如何运作?对此,马旭林提出应发展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建立不同部门间的协调管理制度,理顺城市配送管理机制,避免各自为政、各占一摊,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