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想昔日怵目惊心的“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所引发的“地震”让世人痛恨和恐慌。双汇是否会重蹈三鹿覆辙,这对于愤怒的消费者来说似乎已无关紧要,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不再紧绷,避免更多类似事件的出现。 (2011年5月)两年前,国人在无情的痛斥和依依的惋惜中送别了三鹿。两年后,双汇因“瘦肉精”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回想昔日怵目惊心的“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所引发的“地震”让世人痛恨和恐慌。双汇是否会重蹈三鹿覆辙,这对于愤怒的消费者来说似乎已无关紧要,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不再紧绷,避免更多类似事件的出现。
“瘦肉精”风波涉及的已不单单是某个人,某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条产业链。它在伤害消费者的,更让很多企业警醒。此次事件中,无论是深陷漩涡的双汇万人大会对消费者的礼节性致歉,还是集团管理层对舆论的发难发飙,都不能从根本上逃避和化解企业的责任与危机,更不能让双汇一劳永逸,坐享“万岁”。危急关头,双汇要想“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能把反思当反击,更不能救火走过场,而应扑下身子塌下心,切实查清供应链环节,打破供应链管理魔咒,及时亡羊补牢,堵塞漏洞。
在现代市场格局中,真正的竞争已不单纯是产品、品牌的较量,不仅仅是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较量。随着我国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都不能只顾片面的利益而追求盲目的规模扩大,乞求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中谋求利润。只顾自我,不管旁邻,势必会造成链条环节缺失或不协调,致使产业发展畸形。一旦相关环节“告病”,难免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依赖性比较大的企业和行业更应树立这种思想和观念,尤其是近年来一直被媒体“青睐”的农副食品行业更应加强这方面管理。“瘦肉精”事件正给我们这样一个教训。从双汇近年来发展轨迹看,作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生产环节的迅猛扩张导致企业规模与产业链不相匹配。原本就处于自然状态,整体表现松散,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的猪肉供应链,再加之缺乏对脆弱环节的控制与整合,即使有“十八道检验,十八道安全”的安全阀,也很难避免上游链条的“变异”。尤其对于涉及面烦琐复杂、系统不确定因素多的猪肉产品供应链,企业对产业链控制力、执行力的缺失,无疑是导致这场悲剧上演的关键之所在。
在我国猪肉产品供应链中被广泛采用的“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规模化、集约化、高科技养殖的经验,尽可能改变分散农户与基地的链条脱节现状。
对此,号称“中国第一屠夫长”的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曾郑重表示,要大力发展养猪业,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但对于年消化生猪3000万头而99%的原料要靠基地以外养殖户供应的双汇,自己养猪无疑是“杯水车薪”,很难从根本上加固上游供应链。这就需要供应链主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正规化管理,通过管理模式升级,增强对供应链各环节尤其是薄弱环节的执行力和控制力,进而提升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打造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链作为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它更是一条增值链,只有最大化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才能真正具备竞争的优势。
双汇“瘦肉精”事件所引发的商户“倒戈”、“改旗易帜”也许正是供应链链条上环节的“株连”效应所致。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物流供应环节,只有把整个链条建得环环相扣,将相关企业统一在一个链条上协调运作,企业发展才能更加健康和谐。就如生物学上的基因链一样,只有保证每一个DNA片断不突变,肌体才能永葆健康。如果某个环节“掉链子”,脆弱的供应链就很可能会“树倒猢狲散”。尤其是在消费者“零容忍”的今天,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让我们“伤不起”。
在产业各环节联系日益密切的当下,一个成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必须统筹好供应链的上下游管理,尤其是作为供应链链主的企业更应做好“链上总动员”,切实提升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和执行力,“瞻前顾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