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规划纲要》给东莞城市定位带来新视野,新增“新兴物流城市”目标
“按《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东莞市的目标定位是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和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
——2009年2月4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在中心区城建亮点工程视察会上表示
多年以后,当东莞成为珠三角最具希望和活力的地级市之一时,我们一定不会忘记,2009年元旦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纲要》)中,东莞在重点发展片区内这一重要布局。
回顾
《纲要》力推东莞产业转型
此次规划范围包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等9个主要城市,辐射泛珠三角区域。
文件共分12章节3万字,涉及产业体系、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区域协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体制机制、合作新格局、保障机制等十大方面。
《纲要》提出,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纲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方面提到东莞。
自此,东莞便以《纲要》为“尚方宝剑”,开始在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方面 、在推进区域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
定位
新增“新兴物流城市”目标
“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这是《纲要》落实的时间刻度表。
在“开局”这一年里,作为“莞深惠”珠江口东岸中的一员,东莞保持异常清醒的头脑——根据《纲要》的规划,东莞重新将自己放入珠三角大坐标中进行调整。
从前的“大哥”和“小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将更多地扮演东莞战略伙伴的角色。《纲要》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点和对外开放广阔的珠三角空间点的集合处,赋予包括东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新的特殊使命。
所以,按照《纲要》的要求,东莞需要一个新的目标定位——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和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与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的目标相比,新的目标定位多了物流一词。
显然,东莞执政者在确立新目标定位时候,考虑到了东莞的优势——“环保、生态”。除环境优势之外,东莞的优势还在于地缘人缘优势——东莞处在港深穗经济走廊中段,有利于接受港深穗的辐射带动;产业配套优势——全市已形成了电子、服装等产业集群,产业链非常完善,形成“东莞制造”的名片;政务环境优势,建立服务外商的完善制度。
依据《纲要》蓝图,东莞的角色也更加清晰起来——“一个制造业名城,一个物流中心,一座生态城市”。
影响
为东莞未来发展描绘全景图
从2010年初至今,东莞和其他珠三角城市一样,处在转型改革期,也处在实施《纲要》的四年大发展时期。
《纲要》中的各方面要求表明,对优势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的,即一是运用先进技术,二是创新品牌,三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企业组织调整,五是强化管理等。
目前,被省政府定为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的东莞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虎门服装、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示范区中,传统产业占了半壁江山,东莞的制鞋、纸业、食品等在中外市场上也名声响亮,其对东莞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
事实上,《纲要》描绘了东莞未来发展的一幅全景图,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产业和体制改革方面,它几乎包含了所有关乎东莞“发展”的关键词。
关键词 产业
东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关键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纲要》中提出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措施,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任务。
破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冲劲,更需要一种“定能成功”的必胜信心。
东莞的产业结构中,加工贸易占了大半江山,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63亿美元约为3840亿元人民币,为2007年工业产值6649亿元的60%左右。加工贸易是东莞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东莞的加工贸易发展在全国最早,创造了许多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是全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典范,也是发展加工贸易最为成功和成熟的地区。
于是,如何在加工贸易发展方面突破过去形成的路径依赖,使东莞的加工贸易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更快地转型升级,就成为东莞落实《纲要》的难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整合产业布局,在“品牌”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转型升级?先行先试的突破口在哪里?
,东莞在来料加工转三资企业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东莞实施了帮助“三来一补”企业不停产转制的改革,为了帮助“三来一补”企业转内销,实施了建立企业内保税仓改革等。
,东莞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拓国内市场,创立知名品牌等方面也是大胆突破。
更为重要的是,东莞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进行的先行先试。
一个产业要有竞争力,一定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应是一个群体即产业群。事实上“船大好冲浪”的实质就是产业的集中度问题。
在上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东莞产业正处于新一轮重新洗牌期。东莞则侧重建设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整合传统产业的布局,逐步改变“一业多镇”或“一镇多业”产业过于分散的格局,逐步引导优势传统产业向一定的专业镇产业园集中。
最值得人关注的是,东莞在“品牌”方面所下的功夫。比方说,近年来兴起的东莞服装、家具、食品、五金模具、纸业、制鞋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关键词 差距
全市统筹,村改大步迈开
经济步伐在加快,东莞镇街百花齐放。以2007年为例,东莞GDP最高的虎门镇为1828884万元,最低的镇GDP为165566万元,相差超过11倍;镇本级财政收入最高的长安镇为117297万元,最低的为17002万元,相差近7倍,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长安镇为20820元,最少的为7511元,相差也近3倍。如果以村一级为考查单位,差距会更大。以现行财政和管理体制,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必然带来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的不均衡。
应该以落实《纲要》为契机,尝试剥离村一级的公共服务和经济职能,建立起镇一级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力争经过几年时间过渡,逐步建立起完全由市一级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因而,东莞在这方面进行了村级体制改革的尝试。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城乡居民都应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纲要》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节里指出,“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
这一要求为东莞建立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先行先试”提供了重要指向。
改革开放前,东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城市化率不足20%。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东莞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城市化率已达86.39%。
按照《纲要》的要求,不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身份,都应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现在,东莞正在探索的是,在“常住人口”的范围实施服务均等化,把新莞人纳入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