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标准规范的理解误区
“标准规范”是一个很好的管理思路和和管理办法,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管理者一旦陷入标准规范的理解误区,标准规范不仅不会促进管理,还会成为管理的障碍。在施行标准规范的过程中要警惕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将标准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对每个环节实施标准化,有利于明确上下游之间的职责分割,有利于对问题进行追溯以找到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标准化施行的过程中,如果把标准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那么将对经营管理造成重大伤害。
为什么标准可以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呢?从执行者的角度来讲,反正是按标准执行,如果执行结果是“标准”的问题,不是执行者的问题。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反正标准在那里,执行结果不行那是执行者的问题,若是标准不行则是标准的问题和标准制定者的责任。从标准制定者的角度来讲,不在现场,会认为是标准没有被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标准有可能会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防止把标准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需要在标准制定、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做好预防。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标准的制定者、管理者和执行者要进行充分的沟通,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执行者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标准,另一方面要赋予执行者对异常情况的处置权力,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要勇于担当责任,要帮助执行者正确地理解标准,教会执行者能够正确地执行标准,要赋予执行者处理异常的权力,鼓励执行者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教条式的固守标准
有了标准,一切都得按标准来,有了标准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些标准被执行一段时间以后效果很好,渐渐的就产生了标准的权威性。但标准的权威会让管理者和执行者成为标准的奴仆,这使得经营管理面临很大的风险。
因为标准在制定的时候,代表的只是当时最先进管理水平,只是代表当时的最合理要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条件的变化,旧的标准很难再维持其先进性。如果教条地固守旧的标准,不推出新的标准,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落后,在竞争中就会被淘汰。
实际上标准是用来打破的。要求执行者严格执行标准的,要鼓励执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经验、发现规律,发现更好的操作方式和处理方法。当发现更好的操作方式和处理方法时,就可以制定新的标准,以新的标准代替旧的标准。
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切记不能把执行标准的一线工作人员看作是机器,要把他们当作专家来对待。因为他们在现场,重复了无数次的标准化的操作,只有他们才最清楚标准合不合适,只有他们才最清楚如何改进标准。,要鼓励一线工作人员以现有的标准做基础,不断地改进。
3、把标准看作是孤立的数据指标
标准是很具体的,有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该怎么操作,标准的操作是什么,都有详细的数据来规范。由于标准过于具体,往往使得一些管理者和一线工作人员把标准看作是孤立的数据指标。
实际上,标准是一套管理方法体系,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标准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在流程的标准化当中,已经将物流企业系统分解成具体的流程、环节、步骤、方法和技巧,并对流程、环节、步骤、方法和技巧制定标准。步骤依托方法和技巧,环节依托于步骤,流程由不同环节组成,物流企业系统的运作以各个流程的有效运作为基础。同理,物流企业系统中,各个层级的标准也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某个环节、某个步骤、某个方法的标准不合理,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