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养尸地怎么回事?频繁养出僵尸是真的吗?

福建永安神秘的“养尸地”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传说中的僵尸真的存在吗?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提及僵尸,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电视里的迷信说法,但你知道吗?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科学依据。在我国东南部的福建永安,关于养尸地的传说流传甚广。前段时间,贡川古镇发现的一具百年不朽的清代男性僵尸更是为这一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养尸地,顾名思义,是指埋葬在此地的尸体不会自然腐坏,久而久之可能变成僵尸的地方。据古籍《子不语》及《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僵尸有三个别名,且被分为八个品种。在我国历代的笔记小说中,都有关于养尸地和僵尸的传奇记载。

那么,养尸地究竟是如何养出僵尸的呢?永安本地的民间传统葬理认为,选择阴宅风水关键在于龙脉穴气,也就是葬穴的地气。在风水先生的手抄辨龙秘笈中,关于养尸地的记载屡见不鲜。据说,某些特定的山形脉相,如死牛肚穴、狗脑壳穴等,都是形成主养尸的凶恶之地。

当遗体误葬在养尸地后,人体各部位不仅不会腐烂,而且毛发、牙齿、指甲等还会继续生长。尸体因吸收天地精华,部分身体机能恢复生机,可能会变成僵尸,四处游荡吸取人的精血。

在永安地区,拾骨活动多在清明、重阳、冬至等时节进行,旨在祭奠亡魂和祭祀土地公。一些葬在养尸地的棺材,多年后打开时,里面的尸体仍然面色如生,衣被色艳似新。甚至有些尸体的头发长及膝盖,皮肤仍有弹性,指甲卷曲,牙齿外露,形成青面獠牙的模样。

由于养尸地中的棺材内缺乏氧气和阳光,长时间保存的尸体通常皮肤发青或发白。有些人类学专家认为:没有腐烂的尸体就是僵尸。

永安贡川等地流传着一则关于养尸地闹鬼的故事。清代一位孕妇因难产死亡后,家人草率将其下葬。然而多年后,她的灵魂竟然出现在乡间小饭店中索要欠债,并与家人发生争执。当她的丈夫跟随她回到葬地时,才发现原来她已变成僵尸。这个故事令人匪夷所思,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养尸地的恐惧和神秘感。

除了这些神秘的传说,永安地区的葬俗也颇具特色。考古发现表明,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存在二次葬俗,这也是永安客家民系普遍采用的葬俗。按照旧习,人们认为人之血肉属于人间,必须待其腐朽后再作正式埋葬,死者灵魂才能脱离尸身进入阴间后投胎转世。

养尸地的土质阴寒、呈黑色。懂得风水的人会通过地灵测其方位,或者用触觉甚至舌尖尝试泥土来判断。尸体埋入养尸地后,由于土地的特殊性质,棺木不会滋生蚁虫、细菌等。尸身即使经过百年甚至上千年,肌肉毛发也不会腐坏。

在朦胧的晨曦中,那具被发现的养尸地僵尸被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次动作都充满了敬畏与庄重,仿佛是对过往岁月的尊重。在油纸阳伞的庇护下,工匠们使用粗纸仔细擦拭着已分解的尸体,每一块腐肉都被仔细清除。随后,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将骨骼逐一归位,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骨架。这个过程仿佛是一场仪式,充满了神秘与庄重。

这具骨架被精心地放入黄金瓮中,每一根脊椎骨都被细心串联起来,以免散乱。内脏部分则被劈碎的棺木包裹,与衣帽、秽纸等物一同在火焰中焚烧。浓烟滚滚,油脂的恶臭连鸟兽都避之不及。

回想起文革时期,永安罗坊公社也曾发掘过类似的养尸地僵尸。当时,一场关于本地民间葬俗的田野调查正在进行。公社干部们回忆起那具僵尸的发掘过程,至今仍心有余悸。那具女尸面容安详,仿佛沉睡一般,但细节之间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福建电视台的摄制组在拍摄悬棺时,也曾听闻了关于永安土工和养尸地僵尸的传说。一位年轻的女编导在听完后当场失态惊叫,整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中国古尸是人类学研究的宝贵资源。辛追女尸的出土就是一个震撼世界的例子。而在永安贡川发现的清代古尸,经过初步观察,其特征符合尸蜡类型。

那么,何为养尸地?养尸地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埋葬在此的尸体不会自然腐坏,久而久之会变为僵尸。在中国历代的笔记小说中,都有关于养尸地和僵尸的传奇记载。这些僵尸有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等分类。每一具僵尸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关于生死、轮回和时间的古老传说。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生活百科】:转载请保留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