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顺桥村位于古城保定的西南角。一个“桥”字把此处的地域特色很好地体现出来了——有桥就有水,方顺桥周边河多桥多,较大的有南北向的界河、东西向的曲逆河……这些河流出太行山后于此处交汇,一并向东流去。经过保定的母亲河府河后,进入白洋淀,再向东与海河汇拢后,便由天津入海了。在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方顺桥村有三宝,王八驮碑、老牛槽、大石桥。其中的大石桥指的就是方顺桥。据说方顺桥原名为“访舜桥”,当初因尧经过此处去访名贤舜,故得此名。叫的时间久了,便叫成“方顺桥”了。方顺桥为一座三孔石桥,据载建于公元309年。据此推算,它比著名的赵州桥还要早上三百多年!
老牛槽是什么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但这个王八驮碑却依然存在!而且,立此碑的目的、碑主人生前所肩负的职责等,莫不与一个“水”字有关。而围绕着为何立碑于此、碑主人的墓地在何处等等,都是游人到此游玩时都要讨论、问寻的一些话题。
王八驮碑指的是靳公神道碑
从方顺古桥起步,沿着村道向北行走大概300多米的距离,就是这通古碑了。碑体为花岗岩岩质,碑首、碑身为一体。碑首为螭虎戏珠,十龙阳刻饰边,碑首正面竖镌“恩荣”二字。通高3.93米,宽1.1米,厚0.53米。碑座山赑屃高1米,长2.25米,宽2.5米。
老百姓管它叫王八驮碑,其实它正式的名字叫“靳公神道碑”。靳公者,靳辅是也。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清康熙时治河名臣。碑石高大庄重,赑屃做工精美,典型的官作之品。石碑正面镌字“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谥文襄靳公神道”;石碑背面镌字“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总督河道兵部尚书谥文襄公靳公神道”。
正面38字碑文,把靳辅生前官职、爵位、勋位、谥号等全都囊括进去了——“诰授光禄大夫”是虚衔,为正一品文官勋位;“总督河道兵部尚书”是实衔,为靳辅生前的官职;“加赠太子太保”也并非他是太子教师,亦是虚衔;“拜他喇布勒哈番”是清代的爵名(也作“拜塔喇布勒哈番”),汉译为“骑督尉”;“文襄公”乃谥号;“靳公神道”表示此碑不是墓碑,仅仅是立于神道之前的表征之物。
找寻靳辅的墓地
神道碑——指的是立于墓道前记载帝王、大臣生前事迹的石碑。“神道”即墓道,“碑”指的是立在墓道上的碑。多记录死者生平年月,所作贡献等。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神道碑是与碑主人的墓地安放在一起的,不会离得太远。但站在靳公神道碑前举目四望,四周全都是老百姓的民房,并不见墓冢或祭祠。看看通过周边其它一些遗存能不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神道碑下边还埋着一块半截残碑,虽然几经努力辨识,但上面所刻文字已极难辨认;神道碑前不远处看似像一口水井,但有关它的来龙去脉也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了……
从现场回来后,赶紧查了一下资料,算是找到了一则神道碑立于此处的一个依据——据《清史稿》靳辅传记载“辅病剧,再疏乞解任,命内大臣明珠往视,传谕调治。十一月,卒,赐祭葬,建祠河干。”从上述文字中可以读出这样一些事实,就是在靳辅生前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祠,或是建碑等,以示褒奖。据说,当初在雄县和安新的交界处也曾有过一个。根据《雍正年间清河祀靳辅》中记载,方顺桥隶属清河道管辖,而方顺桥也曾是河务指挥部。,在该处建祭祠也就很正常了。令人不了解的是——墓冢在哪里?祭祠什么时候不在了等等,均不得而知。
靳辅家族墓地被发现
在满城区城西7.5公里处的东渝河村村南一块较高的土岗上,曾有过一片家族墓地,后来墓地被多次毁坏,当地人传说这就是清代治水名臣靳辅的家族墓地。2006年秋,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根据省文物局的安排,由河北大学博物馆、保定市文管所、满城文管所联合组成了考古队,对此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勘探和发掘。
墓地唯一的墓碑已被炸毁,三分之一的墓室被盗,木棺大部分已朽,骨架多数保存完好。发掘出的钱币为康熙至道光年间,在墓室和淤泥中出土了陶、银、铜等陪葬物。墓地最东端为靳辅之父靳应选的墓穴,也是整个墓地最为气派的一座。最为特殊的是墓的顶部还用3层青白瓷碗、酱釉碗盛满白灰覆压在上面,应为防水之用,约有1800件碗——这种墓葬形式在国内极为罕见。考古队专家认为,靳辅墓可能是距靳应选墓较近的一座砖墓,但由于被盗严重,现已无法最终确定。如果真是这样,靳辅的神道碑为什么设在远离此处20公里以外的方顺桥村?专家也是一头的雾水……时至今日,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