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赋予课程开发深意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

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幼儿园的孩子们用泥土制作的形态各异的作品。张利霞/摄

“道法自然”,幼儿教育尤其如此。作为涉世未深、单纯天真的幼儿,最好的教育方法莫过于尊重天性、顺其自然。巧妙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幼儿教育课程,对幼儿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发展个人感知和心智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具有独特的作用。

位于邙山之麓、河洛之畔的河南省巩义市,利用本地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普普通通自然资源,开发了泥塑、沙雕、沙画、编织、音乐、感知、游戏等一系列特色幼儿教育课程,促进学前教育自然、健康发展。

创意自然,巧用自然的馈赠

巩义地处中原,黄河与洛河在此交汇形成哺育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洛汭,这里既是河图洛书的发祥地,是诗圣杜甫的故乡,也是唐三彩和北魏石窟《帝后礼佛图》的诞生之地。巩义幼教工作者从挖掘本地特有文化开始,将水、土、沙、石这些普通而又富有灵性的物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创了巩义幼教工作新的篇章。

利用当地土质细腻、黏性强的特点,当地幼儿园开发创设了幼儿泥塑课程。从选土、碾压、过滤、注水、和泥、塑形,一团团普通的黄土、红土,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各种动物、人物、玩具,甚至做成罐子、茶杯,用以学习茶道、招待客人。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泥土游戏也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泥巴、扔瓦屋、粘得住、用泥土批墙抹灶、在土坑里攀爬等游戏孩子们总是玩不腻。

其中扔瓦屋,是留存在巩义人心灵深处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游戏需要孩子们用泥巴捏成小碗形状,然后使劲往地下摔。比看谁的力量大,摔到地下散的面积大为赢,关键还要让瓦屋开出花。看似简单,想要做得完美,却极不容易。泥土的选择、兑水的多少、泥块的大小、捏制的形状、发力的轻重、力量的惯性等,都是决定输赢的关键要素。活动时,孩子们轻车熟路而又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小瓦屋,只听“砰”的一声,一个个小瓦屋在地上开出了花。孩子们四散开来,找来小树棍、小绳子等,迫不及待地丈量谁的面积大、谁的开花好……在和泥土的亲密接触里,孩子们消除了入园的焦虑,收获了快乐和成长,臂力、估算能力、合作能力、手指的灵活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中原农耕文明以土为贵、重土安迁的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黄河自上游奔腾而下,至洛河交汇处变得开阔而平静,细腻的黄沙在两岸沉积,形成了深厚而广阔的沙土地,沙滩游戏成了又一处天然的幼教场所。巩义的幼儿教师把孩子们带到黄河边,把幼儿园搬进大自然。孩子们由“塑料儿童”变成了散养的“野孩子”,四散奔跑,在广袤的大地上随意翻滚、摔跤;在沙滩上,孩子们尽情发挥着创意……他们堆沙堆、建构雕塑,随意玩耍,此时的沙像父亲一样粗犷,给孩子们历练的机会;孩子们把它做成沙盘,游戏投射内心的真实世界,此时的沙像妈妈一样温柔,给孩子们心灵的安全与皈依;孩子们把它做成沙雕,此时的沙就像老师一样智慧,教会孩子们创作,培养孩子思维的创新能力;孩子们用它做成沙画,或者直接来画画,此时的沙更像朋友一样贴心,与孩子们亲切交流,大胆表达。一沙一世界,孩子们演绎着刹那永恒的魅力。

形色自然,发现自然的美丽

在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班级门牌等门室标牌,大量采用了乡村常见甚至弃置不用的秸秆。同样的创意在东区实验幼儿园和香玉幼儿园得到了不同的应用,东区实验幼儿园园内所有的主题环创都用植物的秸秆做成,香玉幼儿园则用种子进行大幅走廊环创。

这些司空见惯的植物材料,经过老师和孩子们的灵思妙手,变成了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现代风情的艺术品和生活空间。用桐树果壳、树皮、石头、玉米秆、木片、芦苇做墙面装饰画,用植物材料做成的二十四节气图,用玉米、葫芦做的手榴弹,用红薯做的老鼠以及果壳、种子、树叶、贝壳、核桃等制成的各式各样的粘贴画,随处可见而极具美感。特别是用各种自然材料开设的编织课,更是把传统的手工艺术和现代的手工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走廊栏杆成了孩子们的编织栏,室外有孩子们自制的帘子编织神器,随时可以进行编织的编织墙,各个教室的编织角……

幼儿园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集手工、色彩、构图于一体的编织活动。而用来编织的材料,则更无一例外地取自自然柳条、芦苇、秸秆、藤条、各种植物的外皮,都成了孩子们信手可取、妙手生花的原材料。生活区里,用玉米皮编织的坐垫、水杯垫、各种置物筐;益智区里,用玉米皮、高粱秆编织的各种智慧棋盘。各种材料在孩子们指间拉伸、缠绕,手、脑、眼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协调。孩子们从山上采来野草野花,进行花艺创作,做起了小小花艺师。

用大自然的野草野花做的书签,成了教师节最抢眼的礼物。用火龙果、凤仙花、石榴皮进行扎染,用废弃的玉米芯、高粱秆扎成的各种人物、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可爱。还有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用谷子秆搭建的茅草棚遮风挡雨,尽享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乐趣。

乐音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

在音乐领域,教师们请来了大自然的乐师。大自然是一首曲子,每一种材料都有一个音符。柳枝、柳叶、橡子壳、蜗牛壳、竹节、竹竿、木棍等简单制作后就能发出各种美妙音符。虽然这些材料不够精美,乐声也不够清脆,但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足以让大自然也为自己培养的乐师骄傲。

大自然还是培养孩子们感觉能力最好的地方。给孩子们全身铺满叶子,他们竟能静躺20分钟一动不动。让孩子们静静倾听各种落叶落下的声音,他们竟能感知到阔叶和针叶的不同。老师们还会带孩子听松涛、到池塘边听蛙叫、到树林听蝉鸣,孩子们的学习与蚂蚁、蚯蚓、蜗牛为伴。大自然确实是体验感觉最好的地方。这种玩有感觉、有温度,是塑料玩具无法给予孩子们的快乐。

西方哲学家培根说,“只有从自然中了解自然”,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是向我们昭示了教育的根本和真谛,只有让孩子们充分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回归自然,才能更好地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我们基于本土文化的探索,不仅让孩子们在与自然的紧密相处中收获了健康的体魄、自由的灵魂、不羁的野性,收获了热情、自信、专注、合作、节俭等诸多品质,收获了与自己本地乡土文化水乳交融的基因链接,更让我们收获了传承乡土文化、重视生态文明的新的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生活百科】:转载请保留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