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某公办幼儿园的中班课程,小泽回到家中,从书包里拿出上课的绘本,对爷爷奶奶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袜子》……”入园仅一年多,就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爷爷奶奶对小泽的“汇报表演”很满意,并认为幼儿园的教学质量高。
,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的小泽爸爸却有自己的担忧。“小泽其实是按照绘本中每一页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的。”小泽爸爸说,“幼儿园里老师将绘本当成语文课本来教,是一种变相的‘小学化’现象。”
多年来,针对去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社会对“小学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引发广泛关注。
“焦虑”成家长热衷“小学化”内容主因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在内的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已达到99%。
今年8月,新华社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上海一家专门为民办小学招生考试而开设的“幼升小精英培训班”里,3000个汉字、100以内加减法和简单的英语会话以及基本的汉语拼音成为幼儿园毕业前孩子要掌握的“知识标配”。
既然绝大多数小学都已实现就近入学,为何“幼小衔接”培训仍受追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差异化的入学政策导致学前班热度不减。他举例说,有的小学在幼升小时会对孩子进行测试,只有孩子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英语等方面满足一定条件后才有机会被录取,这就给了家长们报班的动力。
为了幼升小入学考试而进行的培训,显然不再局限于“幼小衔接”,而是赤裸裸的“小学化”了。
对此,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的,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其实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严禁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并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但实际上,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四则运算”。
“绝大多数公办幼儿园不教拼音、识字,到时候还得找各类辅导班让孩子上。”虽然懂得教育规律,但刚过去的暑假,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黎仍为3岁的女儿是选择公办园还是民办园的事儿一直焦虑着。
选幼儿园、买学区房、砸钱找中介、托关系、以钱择校……沈黎预设起以后可能走的路子,并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焦虑,尤其是中产阶级焦虑是导致这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有种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沈黎解释说,“现在35岁左右的中产阶级主要是靠自己打拼翻身的,努力上了个好大学,留在城市,进而有了一番成就,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了命地想让孩子接受‘更好’乃至‘最好’的教育。”
“比较级”下的“焦虑”没有终点。
一些疯狂的“小学化”培训班、幼小衔接班,便是家长的“焦虑”被社会培训机构放大和利用的现实表现。
但说到“小学化”一词,正在江西省上饶市挂职的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柳倩的态度是“慎用”。
“近年来我国小学阶段教育在幼小衔接、快乐学习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小学教育都在努力往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向靠。就拿上海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做起‘零起点教学’,采用游戏、分组的方法。”柳倩认为“小学化”一词在某种意义上误伤了小学阶段这几年的改革成果。
“当我们谈论‘小学化’现象时,我认为更多的是谈论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不符合幼儿园阶段孩子年龄特点的现象,是‘非幼儿化’,并非完全是‘小学化’,只是在实际中,大部分是超的,而不是弱的。”柳倩补充说。
幼儿习惯养成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在江西井冈山龙市镇,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幼儿园多了起来。
龙市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徐安发现,不少一年级的学生用笔姿势不规范、笔画错误的现象比较严重,他时常得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画地纠正。这些学生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即使课堂上给足时间,他们也时常十几分钟做一道题。
通过调查,徐安了解到这些孩子入学前大多在幼儿园阶段将认字、写字等“知识”学了一些。
“我们情愿他们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学那么多‘知识’。因为纠正他们的错误姿势和笔画远比我们教更费力。”徐安随后分析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四五岁的孩子握力不够,他们为了写好字,用尽力气,不规范的姿势随之而来。加上有些幼儿园一节课就讲一道题、一个字,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养成了拖沓的习惯,进入小学后不是不写,只是习惯了拖沓。”
在徐安看来,幼儿园阶段,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倡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
如今,公办幼儿园确实甚少存在提前教小学内容的情况。但记者采访多家公办幼儿园发现,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手脚有放法,不许随意离开座位,教师坐在孩子的对面讲解着绘本故事或教唱歌曲。这种师生界限分明的课堂教学方式,让人仿佛走进了小学的教室。
“‘小学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内容是《指南》里面的,但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小学的,家长或老师从头讲到尾,幼儿没有探索、交往和表达的机会,没有感性的铺垫,没有实物的辅助。《指南》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
正如柳倩所说“当下学界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主要是从学习内容偏小学、学习方法偏小学两方面理解。但对于具体哪些内容该在小学而非幼儿园阶段出现却缺乏明显的界定,包括学习方法的‘小学化’具体指哪些也很难有个清楚的把握。”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内容引发一片叫好声,也让更多人摸清了小学化的边儿,也有家长好奇,幼儿园到底要给孩子教什么,难道孩子在学前阶段就只是玩,真的不用学认字,学写字,学数学吗?
“我们要让儿童做与其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事,做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事,让幼儿有时间做幼儿,而不是过早地做小学生。”虞永平认为,“注重幼儿的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特征,适宜、有效的学前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但游戏模式并不是老师带孩子简单做游戏。虞永平在基层发现一些幼儿园虽然在倡导课程游戏化,教师却仍然放不下讲解和说理,经常不恰当地介入干扰孩子的游戏,唯恐孩子不会。
“学前教育不强调知识本身,更强调孩子在感知体验中发现学习,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认为,“儿童的学习不是端坐静听,而是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专注,是探索、体验、交往和表现,是做事。只有了解儿童的学习,理解儿童的学习,才可能支持、引导和激发儿童的学习,才可能不断为儿童的学习创造条件。”
多方面发力,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今年9月开始,小刘就到小区附近的一家幼儿园当幼师。
大学学的是舞蹈专业,小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面试,没想到园长就是问了下她的专业,告知了一些做幼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每天的工作纪律要求,就让她去幼儿园报到。
小刘原本打算利用暑假补补课,但登录国内几家知名网上书店、购物网站检索“幼儿教材”,发现大部分为绘本、识字卡片、唐诗宋词幼儿版等,几乎没有一套由教育专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幼儿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这下听说拼音、识字都不能教了,那我该给孩子教些啥呢?”小刘很无措。
学前教育在新时期发展很快,但相比于我国学前教育的需求和发展速度,幼儿教师队伍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儿童4600.14万人,幼儿园教职工419.29万人,专任教师243.21万人,按照国家规定的1∶9的比例计算,保教人员缺口大。在一些农村地区,“一师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成了民办幼儿园的真实写照。人手不足加上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幼儿园不得不向幼儿提前灌输小学的课程知识,导致幼儿刚入园就丧失了学习兴趣。
即便幼儿教育的缺口相当大,但由于待遇偏低、缺乏专业认同等原因,幼师这个岗位的职业吸引力依旧偏低。
同样有待提高的还有公办幼儿园的比例。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进程。
家长的育人观念也是因果链上至为重要的一环。
几年前,龙市小学便与邻近的一家幼儿园达成协议幼儿园期间不教拼音、识字,进入小学后将这家幼儿园的孩子编入一个班进行实验。
入学后,第一次测验,这个班孩子的成绩相对差一点,两个月后就与其他班的学生持平,之后这个班的成绩一直高于平均水平。
徐安表示,此次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倒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
“一开始,家长发现幼儿园不教拼音、识字,意见很大,有的找到园里去质问‘怎么孩子在这儿,什么都没学会’,有的直接转学。”徐安说,“孩子升入小学后,我们一方面坚持‘零起点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家长夜校、开家长会转变家长观念。近年来学校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与家庭形成育人合力。”
现如今,第一批参与实验的孩子已经四年级了,镇上家长的育人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担心小学教师因大部分孩子提前学习过而加快教学进度,是促使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的重要原因。徐安告诉记者“正规办学的小学,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规范教学,不可能有加快教学进度的现象,反而可能会因为部分学生没有学会而放慢教学进度。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小衔接的一年级,老师们都会顾及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在边玉芳看来,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不仅得教育系统自身发力,还要持续性地辨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针对3—6岁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