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指那些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领域独具匠心的企业。它们可以细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更为突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其中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疑是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核心力量,尤其在《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强调的重点领域以及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大重点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这些“小巨人”企业以专注铸就专长,以精益追求效益,以特色赢得市场,以创新推动发展。它们不仅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力量,更是发展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坚实基础。根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展现六大特征:长期专注某一产业或产品,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且注重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拥有独特的技术或产品优势;创新能力突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其主导产品属于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
关于发展环境,“小巨人”企业面临更高的认定级别和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自2019年以来,“专精特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也正式实施,标志着这一领域迈入加速发展阶段。部门如工信部积极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推动“小巨人”企业的认定,并投入大量中央奖补资金支持其发展。
在政策支持下,“小巨人”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无不体现出对“小巨人”企业的深度支持和精准扶持。各级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政策,经历了一个认定数量远超预期的阶段后,如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市纷纷提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目标数量。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当前的必然趋势,“小巨人”企业也因此成为产业布局的战略重点。过去,企业过于依赖低成本的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但如今,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承载着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任。它们以强大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可持续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现状
认定之路愈发清晰,创新绿色通道惠及特定企业
每年第二季度,工信部都会开启一场盛大的仪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这是一项企业自我提升的荣誉之战,中小企业只需按属地原则自愿申请。经过省级主管部门的初审和实地抽查,优胜者将被推荐至工信部,再经过审核、抽查和公示,最终荣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榜单。
回顾历程,工信部在2018年、2020年、2021年三度公布“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每一次都伴随着细致的调整与优化。到了2022年6月,《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应运而生,将认定标准梳理为六大维度: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产业链配套以及主导产品。其中,“产业链配套”的重要性被单独强调,凸显了“小巨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认定标准还增设了创新直通条件,为那些创新能力突出、在“强链补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开启了一扇绿色通道。
培育成果显著,企业群体壮大提速
自2019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启动以来,成果已初见成效。工信部公示的名单显示,已有近万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中,第一批仅有数百家企业入选,而到了第四批,企业数量大幅上升。这一增长的背后,是新版认定标准的优化和调整。新标准降低了市占率要求和创新企业的申报门槛,使得更多企业有机会进入这一领域。《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使得评定程序更加规范,提升了申报及评选的效率。
产业有序转移助力区域发展,“小巨人”在四大区域砥砺前行
从区域分布来看,“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格局依然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地区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培育“小巨人”企业的主战场。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在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路径发展。“小巨人”企业的有序梯度转移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部地区正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中部地区则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东北地区致力于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新能源产业的转移。这种有序的转移有助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3、发展展望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存在依赖进口的“痛点”。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们必须深度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新材料领域中的碳纤维、光刻胶、半导体溅射靶材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芯片等都是我们的重点攻关方向。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发展生态等措施,我们有信心逐步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制造强国战略的道路坚定前行。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已然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虽规模不大,却以突出的配套能力在“中国制造 2025”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强链、补链、固链、延链的功能至关重要,为缓解我国制造业“卡脖子”难题贡献了重要力量。针对这些企业,工信部不断开展培育工作,旨在推动它们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根据智慧芽的数据,目前实际入选的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所在领域与国家的战略规划高度吻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在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占比逐年上升,从第一批的74.2%增至第四批的81.1%。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了25.1%和21.8%,这标志着我国在培育“小巨人”企业方面正持续优化和聚焦。
这些“小巨人”企业的崛起与资本热度、政策导向及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此,3n氪研究院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定期输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帮助、企业、投资机构等把握行业动态和发展机遇。研究院的专业定制化咨询服务更是赢得了全国各级、企业、VC/PE机构、孵化器及产业园区的广泛认可与信赖。
为了解更多行业趋势与深度洞察,敬请关注“36氪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