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五脉”: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原标题北京大运河“五脉”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时代背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梳理文化带的内涵和价值等多元文化形态以及典型的历史文化符号,从而凸显北京运河历史文脉的整体价值。

  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结合体,政治国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社会命脉和生态水脉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价值所在。

  北京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和漕运终点,大运河北京段除了具有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军事重镇和首都个性。在历史、自然及人文环境范畴内,运河保持漕运畅通,为首都提供物资供应,保障中央政令通达,控御全国,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这是大运河的政治职责之所在,也凸显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政治国脉的特色。诚如大运河研究专家蔡蕃所言,运河的目的地是国都,“即使漕运不能直达,也要创造条件,直通都城中心”。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自江南以迄华北,大运河流域凝聚了底蕴深厚、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最终积淀成以这条绵延三千五百多里的人工河道为象征的“运河文化带”,北京段是其中的精华地段之一,是北京历史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大运河是维系北京的经济动脉,通过大运河向北京运输以漕粮为主的各种物资,是元明清三朝的重中之重。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漕运的兴盛还带动了通州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明清渐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明代扩建的通州新城外砖内土、高大坚固,并将原本不在城里的大运西仓、西南仓也括入其中,显示了通州“左辅雄藩,京畿重镇”的特殊地位。至清代,通州城里官衙林立,大街小巷商铺密集,各种货品极为丰富。物资保障既是社会稳定的必备条件,更是经济繁荣的稳固基础,大运河作为经济动脉的作用由此显露无遗。

  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放眼全国,正是因为有了大运河,偏于国家版图东北的首都北京,才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社会动态的命脉。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借助运河,通过人员往还、书籍流通、信息传播等,全国各地的戏曲、曲艺、文学、艺术、美食、园林,以及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河灯、舞龙、高跷、号子、民谣、习俗、信仰等荟萃首善之区,首都文化也由此向四面八方辐射,经过相互吸收、彼此借鉴,积淀为既兼容并蓄又引领潮流的文化社会形态。

  大运河北京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通惠河、白河(北运河)为其主线,坝河、南长河为支线。依据地势和区域分布,北京大运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分西郊、老城、通州三个段落,构成一条生态水脉。由于通州地处北京湾众水汇集的下游,自古以来便水路交通发达,是京畿仓储、漕运的重地,江南塞北物资的集散地,也是北京的东大门。前人评价通州运河,有“天下船运之物皆凑集通州”、“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的赞誉。随着通州进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将成为一张更加亮丽的金名片。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对全国文化建设起着引领示范作用。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脉的传承,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的血脉。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应该把这条水脉的文章做足。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历史遗存及文脉梳理”阶段性成果)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快递新闻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