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重新成为人们出行的亲密伙伴。当“凤凰”“永久”“二八大杠”变成了如今造型炫酷、扫码骑走、免桩停靠、手机支付的共享单车,“一公里”的出行烦恼解决了,但车辆乱停乱放、挤占公共空间等不文明现象随之而来——回归的,仅仅是交通工具,文明骑行的老例儿却遗失在了路上。
现象
乱停乱放的年轻人居多
中午12点,海淀文化艺术大厦南侧的便道上,共享单车堆成了一个“小山”。“山”的底部,几辆车紧紧地“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上头一层,车座子扎下去,轱辘朝天。
一双枯瘦而有力的手伸进“小山”,抓住一辆小黄车的车把,先往外试着拽了拽,小黄车跟着扭了扭身子,“小山”也晃了两下。随即,老人一手攥一个车轱辘,一努劲把车子从“小山”上拖了出来。
老人白发苍苍,身上穿的蓝马甲上写着蔡奶奶。
蔡奶奶是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的一名“资深”志愿者。从2001年开始至今,她已从事志愿服务16年,志愿服务时长两万多个小时。
每周五中午,蔡奶奶都和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在海淀黄庄地铁站周围把一辆辆乱停的单车摆放整齐。
见老人埋头理车子,两位来停车的小伙子默默将单车规规矩矩地放在了停放区域内。“这么大岁数帮咱们摆车子,多不好意思啊!”一个小伙子跟同伴说。
蔡奶奶抬头朝两个小伙子笑了。“不该停的地方停、在指定的地方乱停。”蔡奶奶对乱停放做了。
志愿者们发现,乱停乱放的,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一般都是赶着上班,车子扔下就往单位或地铁里跑。”一位志愿者说。
调查
何时丢了骑行老例儿
骑行热潮并非第一次席卷北京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长安街早晚高峰的自行车滚滚洪流一度成为“自行车王国”最生动的名片。
根据交通部门发布的数据,1986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86.7%;千万人口的北京拥有800万辆自行车,这个数字可是目前235万辆共享单车3倍多。
“那个年代,大家骑车停车都很规矩。”家住辟才胡同的张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他回忆,过去街坊们都把自行车停进自家院儿里,即使有停在胡同的,也一定溜着墙边儿先确保不碍事。“当时汽车少,孩子们放学都在胡同里玩儿,乱停放可能会伤着他们。”而在大街上、百货店门前,则是停在自行车存车处。
在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上,东安门大街路牌下,清一色的黑色“二八车”停了长长两排,同样停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却格外整齐。“停得不规矩就觉得丢人!”张先生说,除了自觉,停车管理员也会看车摆车,一辆车收费一毛钱。
一位刚刚退休的一线交警感叹道“80年代,我们在号称全国流量最大的西单路口执勤,两个民警就把路口管下来了。红灯一亮,自行车齐刷刷在停止线内。要是有个别人越线,按规定罚5毛钱,骑车人也是心服口服。”老交警无奈地说,现在可不比当初了,光五百多万辆机动车就已经够让交警头疼的了。
拐点出现在200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低于小汽车,下滑到27.7%。到了201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降至12%。30年,骑车出行比例下降了70余个百分点。
一位交通领域的专家说,80后、90后成为现在共享单车的使用大军,他们没有经历过“自行车王国”的时代,从小就没有形成文明骑行、文明停放的习惯。
建议
文明需要多方出力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指出,文明停放的习惯需要社会齐抓共管。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奖惩措施引导用户将车停放在合理的地方,甚至可以通过黑名单制度惩罚经常违停的用户;另一方面,政府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车棚,或者施划共享自行车停车位,由专人进行看管。
李英云在石景山从事了20年非机动车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只要企业和政府都能下力气雇人看车引导,不文明停放的“口子”就不会裂开。
目前,石景山区政府已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主要地铁站雇保安当停车“管家”,免费提供停车棚请非机动车停放,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看到别的车停放的特别整齐,自己也不好意思乱停了。”古城地铁站外,一名正在锁车的年轻人说。
“文明出行意识要从小抓起,小手拉大手。”海淀枫丹实验小学校长亓刚介绍,该校本学期推出“家长协管员”加“少年交警”站岗措施,对校门前机动车违停、共享单车乱停的现象进行劝导,既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长。“停放规矩既要靠严格执法罚出来,也要靠柔性引导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