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上)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为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4%。
许多企业争相进入跨境电商市场,原因不仅仅是其市场规模和消费者需求在不断扩大,还在于外部的利好政策。从明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电子商务法》将施行,根据这一法律,“国家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并且要“建立健全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特点的海关、税收、进出境检验检疫、支付结算等管理制度”。
,这样的支持也是有前提的,“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应当遵守进出口监督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而“电子商务经营者”的范围,包括了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换言之,个人通过互联网从事海外代购,也属于“电子商务经营者”。
事实上,在目前的跨境电商交易中,出口多进口少,而在交易模式上,企业对企业的B2B模式占比高达84.6%,针对个人消费者的B2C模式占比只有15.4%。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消费者,并不能像在国内网络购物一样,在互联网平台上任选心仪的商品坐等快递上门,这也给了海外代购经营空间。
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跨境商务涉及到了海关、纳税、检疫、物流等诸多环节,导致交易链条拉长;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并无类似我国的电子商务体系,不论是电子商务平台、亦或是交易和支付体系,都难以与国内“无缝衔接”。
,相当一部分商品,特别是消费者们喜欢跨境购买的奢侈品,例如首饰、手表、名牌服装皮包等,其海外生产和销售企业,并无互联网渠道的销售习惯。,这也与其商品的定位有一定关系。
导致国内消费者宁愿相信熟人代购,也不愿意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出手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外部市场环境受限。跨境电商出现假货的事件不时见诸媒体,消费者选择跨境购买商品,往往并非这一类商品国内无货可买,而是期望买到指定品牌、质量更好的商品,消费者的需求不是“有”而是“好”。加之单一商品的交易金额也较大,自然对于假货的容忍度很低。如果国内的电商平台,对于假货问题的处理一直抱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心态,消费者对于其跨境电商业务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
跨境电商企业需要意识到,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出国门,消费者通过代购得到心仪的外国商品并非什么难事。毕竟,许多消费者想购置的奢侈品,其实是可以随身带回的小件物品,比如一个名牌手表,一个钻石戒指,交易价格可能抵得上几百件甚至上千件普通衣物。,熟人代购也有缺点,就是不论是商品种类还是品牌、型号,覆盖面较小,这是因为,行李箱再大,也只是行李箱,在有效的海外逗留期间内,代购者能逛到的店面也是有限的,代购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也缺乏保障。而这,恰恰是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势所在——选择更多,沟通更快,物流更好。
跨境电商的春天能否到来,一方面取决于外部大环境,有关方面能否与不同国家、地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流合作,参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的制定,促进中国的消费支付平台“走出去”,并提升跨境电子商务销售、物流、报关、报检等环节的便利化;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企业自身,如果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出现的各类问题、例如假货、次货、个人信息泄露等得不到系统性地解决,那么,这样的问题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带来的不利影响只会放大不会缩小。(记者 赵昂)
《工人日报》(2018年10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