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障民众守护 意大利全方位加强古迹保

  古罗马斗兽场遗址。
  本报记者 叶 琦摄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庞贝古城。
  本报记者 韩硕摄

  由于保护严格,佛罗伦萨古城区保存完好,吸引大量游客。
  本报记者 韩 硕摄


    ◎早在1909年,意大利就颁布法令,对古迹保护作出规范。现今,意大利不仅将古迹保护纳入国家宪法,还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法律体系及规章制度。

  ◎在意大利,保护文物古迹已经成为一种公民自觉和社会责任,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各类民间组织达到数十个。  

  ◎意大利实施遗产“领养人”“艺术津贴”等制度,完善高等教育,通过保护与创新结合的方式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庄重的中世纪教堂,华丽的文艺复兴城堡,大气的拜占庭广场,唯美的巴洛克喷泉……在意大利,气势恢宏的各类建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的古迹随处可见。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和村庄,都是一座博物馆。

  2万多个历史文化中心、4.5万座城堡和花园、3万座历史建筑、10万座教堂、2000个考古遗址、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馆……意大利拥有丰富的历史、考古及文化艺术资源。可以说,意大利人将保护文化遗产做到了极致。

  文物古迹保护有法律保障

  在意大利,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工程就会立刻停工,交由文物保护部门先行发掘和抢救,再根据具体情况修改工程图纸或是取消工程项目。

  为保护罗马古城,意大利于1939年便在古城南部另辟了一座新城,让其承担现代城市功能,人称“新罗马”。作为首都和国际大都市,罗马仅拥有两条半地铁线,原本计划2015年竣工的地铁C线,竣工时间一拖再拖到2025年左右,被称为欧洲“工期最长、造价最高”的地铁线路。耗时耗力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地下文物。同样,今年6月下旬,米兰4号线地铁地下施工作业挖掘隧道时,意外发现古罗马帝国副帝马克西米安的陵园,工程即刻叫停。

  合理使用在意大利也被视为保护的渠道之一,不少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以罗马为例,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和总理府基吉宫都始建于16世纪。这些古建筑保持着数百年前的面貌,通过内部翻新加固以适应现代居住办公需要。,老楼使用远比新楼费劲许多,时时保护、定期维护,翻新时不可改变颜色、材料等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需牢牢恪守。

  早在1909年,意大利便颁布法令,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的保护作了规范。1948年,意大利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写入了宪法,以后各届政府又多次对具体规定加以修订和完善。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成立文化遗产与活动部,下设出土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古图书等18个保护局,精细分工,各司其职。

  意大利不仅将“保护国家的艺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国家宪法,还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体系及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内部装修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

  民众对古建筑悉心照料

  早在1982年,佛罗伦萨就起草并实施了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古建筑历史园林保护宪章《佛罗伦萨宪章》。“佛罗伦萨的古城区保护范围日趋扩大,旅游大巴必须停在外围停车场,只能通过步行进入市区。一个月前,我们的司机因为不熟悉路况误入城中心,随即招来路人的不满,更有市民主动上来拦住了我们的车辆,事后也收到了价格高昂的罚单。”在佛罗伦萨干了5年多导游的李华兴深有感触,“保护古迹如同深入意大利民众血液的‘DNA’,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对古建筑和古城也充满虔诚,用心守护,悉心照料”。

  在意大利,保护文物古迹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和社会责任。在罗马、佛罗伦萨及威尼斯等老城,拥挤局促的居民住宅让人吃惊。这往往是因为外围或附近有某个历史文物遗址,立柱不可拆、墙体不可动。民居前后,一段“老旧”的残墙,一个“破败”的门洞屡见不鲜,因内部改造空间有限,导致老房子常年没有阳光且拥挤不堪。“为保存这些老城区,人们甘愿牺牲居住和出行上的便利。”在佛罗伦萨生活多年的华人郑福明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的人们大多有着感旧怀古的情结。

  自1997年起,意大利在每年5月的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会、研讨会等活动,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民众的艺术修养。

  “我们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协会”“意大利古环境协会”“意大利艺术品自愿保护者联合会”“意大利历史建筑协会”……各类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民间组织共有数十个。自成立以来,这些民间组织不仅为古旧建筑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承担了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工作。

  “‘工匠精神’是保护与创新的结合”

  截至今年8月,意大利共有54处世界遗产,数量为全球之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有49处。“保护不仅需要维持原貌,也需要做好创新。”意大利建筑学教授、城市保护专家朱塞佩·茨纳谈道,“历史遗产没有发展是不可能保护好的,意大利的‘工匠精神’是保护与创新的结合。”

  为解经费不足之难,意大利自1994年起开始实施遗产“领养人”制度。政府在保留遗产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的前提下,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使用和管理权下放给“领养人”。“领养人”可将古建用作旅游咨询中心、书店、纪念品店、咖啡厅和餐厅等,政府从营业收入中获得一部分资金,要求“领养人”承担相应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并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放文物修复工作。

  2000年,意大利颁布的《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规定企业投入文化资源产业的资金一律不计入企业应缴税款的收入基数;2004年,意大利颁布的《文化遗产与景观法典》明确取消文化遗产继承税,免除文物修复材料增值税;为了吸引民间资本,意大利实行“艺术津贴”制度,规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复的企业可以获得税费津贴,政府还在捐助后3年内以退税形式返还捐助金额的65%。

  ,在保护文物方面的成就,同样得益于意大利具有在考古学、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完善的高等教育。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都灵大学等多个高等院校,都为文化交流、文物保护和修复培养了大批精兵强将。罗马大学建筑历史和建筑维护学院教授乔万尼·卡波纳拉表示,修复是对文物价值再认识的过程。

  “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是一个历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学、艺术等相关知识互相交叉渗透的学科,老师们都是大师级人物,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历史的感悟与熏陶。”在佛罗伦萨大学就读文物修复专业研究生的宋宇如此说道。

  追古溯昔,人类将岁月的文明镶嵌于砖瓦之间。保护与传承,被意大利人视为使命。

  (本报佛罗伦萨电)  

  版式设计郭  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22 版)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快递新闻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