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位于东城区东四街道东四四条77号的东四胡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居民老物件、四合院的形制讲究、胡同历史文化等多种内容在此一一展出,讲述“四九城”的老历史。
东四胡同博物馆是由东城区政府与首创集团合作的“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占地1023平方米,主体建筑于1940年左右建成,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驻地,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落整体基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完整结构。
据介绍,东四胡同博物馆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共有28间,这里说的28间并不是28间房,而是由屋内柱与柱的间距为计量单位形成的“一间”的叫法。东四胡同博物馆历时150余天修缮,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以原工艺高标准修缮四合院,每件拆解下来的构件按照顺位编号、对位排号,按照古法进行修缮。
走进东四胡同博物馆,一进门,北侧是一个制作精美的垂花门,两侧还有上世纪书写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等标语。走进二进院,可了解老北京胡同民居的特色,什么叫四合院,大门分几种,为什么叫广亮门、金柱门、如意门、蛮子门,以及什么品级的人用什么大门,倒挂楣子、戗檐、门当、雀替、博缝头、影壁、滴水各有什么讲究等等。
在文化探访展区内,一个别致的“印象瓦舍”展厅吸引了不少关注。这个10平方米大小的空间内,四壁全是玻璃,中间用绳子将上百个老瓦片和透明的亚克力瓦片串在一起从屋顶吊下,成为一个梦幻空间。据了解,该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表现老北京的过去与记忆,连接现在与未来。
博物馆里还陈列了各种居民送来的老物件。居民杨世明今年73岁,一听说胡同博物馆在征集展品,毫不犹豫地就将家里的老米送了过来。“我祖上以前在皇家粮仓工作,这是仓顶留下的老米,有上百年的历史。别看它只是焦黑的一小团,在中医里叫‘焦三鲜’,当时我姥爷就拿这个给我母亲喝帮她养胃。”,还有民国时期的衣柜、祖上留传下来的弓、民国时期的鱼缸、民国时期的鲁班凳,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也拿着自己年轻时候用的袜子板想要展出。
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志勇表示,东四胡同博物馆只是个索引,活的“博物馆”其实是东四三条至八条胡同。这里在2015年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博物馆里的内容,很多都可以在三至八条胡同里找到。
据悉,东四胡同博物馆在本周及下周整周开放,此后周一、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闭馆,周六和二三四五正常开馆。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记者 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