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夜抢收小麦的画面好震撼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小麦机收进度显示, 我国夏粮主产区已收获小麦2.56亿亩,进度接近八成半。随着麦收由南向北大面积推进,夏种也进入高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要藏粮于心。我们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席鸿冰说。
“今年在去年100亩小麦的基础上,又多种了20亩。”陕西安康市种粮大户张海涛对丰收信心十足。得益于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的优势, 防病虫害用上无人机,播种收割全程机械化。 “成本降下来了、收益提上去了,加之今年风调雨顺,每亩地增产50公斤左右。”
我国夏收夏种主要涉及西北、华北、黄淮、西南、江淮、江汉、江南等地。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 全国夏种已完成意向面积的44.3%, 总体进展顺利。
夏收插入智能化“翅膀”
在河南, 装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智慧农机 也加入到了机收会战中来,成为三夏生产的新力量。
无人收割机以北斗导航技术为支撑。 技术人员会在作业前先对麦田地块进行线路规划,然后一键启动,收割机就会进入麦田开始自动收割作业。
近日,在临颍县王岗镇的一个智慧农场,操控人员对收割区域的4个点位进行轨迹定位,利用安装在手机上的App软件,就可以指挥无人收割机自动作业。
无人收割机操控人员李涛通过手机可以很方便地操纵。如果在作业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话,它能进行自动避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我们一台手机可以操纵多台设备,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连夜抢收小麦的画面好震撼
李涛告诉记者,收割机无人作业特别适合成方连片大田,能够 做到不漏割不重割,自动完成田间掉头和自动卸粮,每小时可以收割15亩地左右,小麦机收损失率可以控制在1%以内。
除了精准度比较高外,相较于传统收割机,无人收割机最大的特点是 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不仅在麦收中,无人收割机大显身手。 麦收后的整地,无人技术也已经运用到田间。 在邓州市腰店镇的一块麦田里,技术人员正在通过电脑操纵无人机进行犁地。
现场技术人员张绪强我们这个无人驾驶拖拉机,它相当于一个动力头,后面可以挂接各种不同的器具,比如挂犁能实现犁地作业,后面还能带播种机,来进行播种。
漯河临颍县某智慧农场管理人员陈帮兵在这个智慧农场里面,我们今年采用的全是无人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我们和洛阳一托联合研发了 辣椒直播机,可以直接铺管铺地膜,然后播种子,一次性完成。 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据了解, 通过安装在田间的智能终端设备,在5G、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下,智慧农场的耕、种、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
周雷让“中国稻”给世界更多惊喜
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田里,一位皮肤黝黑、头戴草帽的“庄稼汉”正在检查记录新一批2000多株秧苗的长势情况,从中选育新品种。
这位“庄稼汉”正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周雷, 第26届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得者。十余年来,他为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 每年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水稻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良种方能促高产。周雷扎根田地,潜心科研,致力以科技增添“中国稻”的底气, 参与选育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增产粮食30多亿斤,在国际上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为解决低温减产问题找到新突破,让“中国稻”给世界更多惊喜。
育良种,让农民种上好稻子
“我在农村长大,父母靠务农供我上学, 一直想着用技术改变农业现状,让乡亲们种好稻子,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周雷说。少年时期,周雷目睹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便立志要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就一心扑向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研究。
育种是一个追着光和热长跑的过程。选育一个好的品种,要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12代到16代以上,往往费时数年。
一年四季,往返于武汉和海南陵水基地之间。冬天,海南稻种南繁加代;夏天,武汉水稻剪颖、去雄、套袋、授粉、记录……永远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 每次工作结束,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
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周雷和团队创造性构建出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籼稻育种技术体系, 提出“一加一减两替三增”水稻花药培养核心技术, 大幅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攻克国内传统育种技术靶向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堵点。
,他用表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创制出多个优质多抗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协调统一。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这些年,周雷和团队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超5000万亩,助力粮食增产超过30多亿斤, 极大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科研育种是顶天立地的事业。”周雷认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而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不仅丰富农民的“米袋子”,还能鼓起“钱袋子”。
攻山头,让中国水稻闯世界
“水稻要实现高产,不仅要抗病虫、抗倒伏,还要抗低温等。”周雷介绍,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加,每年我国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数亿吨。
周雷和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基因挖掘、遗传分析、QTL定位以及基因克隆工作。在国际上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向世界彰显了我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周雷说,目前正在研究将北方粳稻里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籼稻种子的基因里,或许5年后,水稻就可从品种上解决低温减产问题,“到那时,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低温造成的粮食风险了。”
“做科研跟培育种子一样,就是一代一代接续奋斗,一代要比一代强。” 眼下,周雷和团队正在向超高产和特优质水稻品种研究方向发起攻关。
未来,不怕冷的水稻、少生病的水稻、有保健功能的水稻……有望逐一变成现实,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获奖只是对我们这代育种人的鼓励。”周雷说,我国水稻领域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但也会遇到“天花板”,需要不断攻坚克难,通过科学育种将水稻的产量、品质再提升。
一粒小小的种子,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扎根基层,用坚持不懈的科研创新,让农业科技的翅膀更硬,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快递新闻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