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价值链 产业新升级

多部门日前联合出台意见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拓展价值链 产业新升级

核心阅读

近日,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支持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在内的多种模式发展。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近年来,我国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未来还将继续助力企业形成新增长点。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自2016年《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印发以来,我国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如何加速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近日,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支持包括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在内的多种模式发展,到2022年,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服务型制造究竟是什么样,又如何赋能制造业?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价值链两端拓展,助力企业形成新增长点

同样一款快递箱,依靠优化产品设计,实现整体节材率超过20%。通过为客户提供整体包装定制解决方案,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每年节省材料费用超过4000万元的成效,成功进入顺丰集团供应链。

作为一家以瓦楞纸箱为主要产品的包装企业,大胜达何以能在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秘诀在其提供的产品设计数字化服务。

打开公司的雅图CAD产品设计与管理平台,用户只需将原始图稿、结构要求等需求提交到云设计平台,设计人员即可进行系统建模,并通过3D成型模拟,实现所见即所得。

“通过提供优质的工业设计服务,让客户全程参与,不仅产品研发周期缩短80%,客户满意度也大幅提升。”大胜达公司副总裁孙俊军说,以“制造+服务”为突破口,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设计服务和数字化管控服务,大胜达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制造包装产品向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转型。

“不只是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共同构成了当前服务型制造的主要模式。”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有关负责人说,过去制造企业专注于生产环节,以把产品卖出去为目标,服务型制造就是实现从生产加工到制造服务的转型,将产业链向上延伸到研发设计,向下延展到品牌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路径,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微笑曲线来看,在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也就是设计和销售,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将有助于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群慧看来,从世界制造业发展实践看,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已实现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服务型业务收入超过50%。“发展服务型制造,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有助于企业形成新增长点,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大型企业自身开拓服务路径,中小企业借助平台完成转型

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跃着产品从交付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

这是沈鼓集团围绕服务型制造搭建的云服务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和运行情况,服务团队则能实时为客户提供故障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专业服务。目前已接入上万台设备,为超过300家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可降低用户运维成本30%,提升运维效率45%。

“在主营业务市场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公司服务型制造业务在过去5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达24.5%,目前已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7%。”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开拓升级改造产品服务市场,合作协议签订数量创历史新高。

拓展服务路径,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做大变强的“密码”。但对于不少中小制造企业而言,要想从低附加值生产拓展到高附加值服务,仍是一场需要“踮起脚尖”的艰难跨越。

能力不足,需求却强劲,在这一市场“缺口”的催生下,像深圳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一样的平台企业涌现出来。

“制造业服务化、向产业链高端转型,不少中小企业意愿强烈。”怡亚通公司副总裁邱普介绍,以广西贺州碳酸钙产业为例,由于市场遍布全国,过去当地企业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极大限制了当地产业发展。“通过量身打造产业供应链交易服务平台,将下游企业引进来,形成碳酸钙产业集群,在有效促进企业从加工开采向销售服务转型的,也提升了当地产业层次,完善了产业生态。”

平台企业竞相涌现,正成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有力支撑。按照《指导意见》,到2022年,还将新遴选培育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在内的100家示范平台,促进服务型制造不同模式深入发展。

人才支撑薄弱、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服务型制造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到2025年,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跨国领先企业和产业集群,为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前景值得期待,但不少企业坦言,在推进服务型制造过程中,仍面临高层次人才短缺、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服务型制造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黄群慧看来,技术水平不足、人才支撑薄弱是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数据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不足成为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技术掣肘。另一方面,服务型制造要求大量复合型人才支撑,这对现有人才培育体系也提出了新挑战。

尽管面临挑战,但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我国拥有全球培育服务型制造的肥沃土壤——制造业门类齐全、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市场规模,应用场景丰富;企业对新技术适应能力强,创新氛围活跃;再加上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为服务型制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服务型制造不应局限于某几种模式,未来应该鼓励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新形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黄群慧说。(记者 韩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