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尤其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短板如何补?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对标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加紧开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升级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项目按下“快进键”,合力保进度,让民生工程暖民心
“砰!砰!”挖掘机阵阵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的工地上一大早就热闹起来。
“紧赶慢赶,这条连接鹅项村和五房村的公路开工了,6月底如期通车没问题!”射箭镇党委书记石洪彬满怀信心。
石洪彬介绍,前段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一度暂停。可是复工后,修路就按下“快进键”——工程队请来“大家伙”,车辆及设备增加了两三倍,“必须加把劲,把时间抢回来!”该项目负责人说。
这条路对山里人意义很大。村民王丕怀坦言“鹅项、五房两个村近200户,过去路不好,山货出不去,项目进不来。”眼看着项目加紧推进,村民们七嘴八舌聊起好日子“往后方便了,骑上摩托,20分钟就能到镇上”“公路连着药博园,咱种的夏枯草、瓜蒌等中药材不愁卖啦”……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依然薄弱。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疫情会不会影响建设任务?魏后凯认为,影响只是暂时的、局部性的。“按照规划、进度推进,保障好资金、用地、劳动力等支撑,这些民生工程能够如期完工。”
各地一手严防疫情,一手推动农村民生工程复工。
开“绿灯”,优服务、简流程。一些地方针对施工审批、人工登记等问题,采取线上申报、电话沟通等方式“只跑一次”,助力工程复工开工。
射箭镇与区里相关部门联手,合力保工程进度6.5公里的道路分为两段推进;招投标“不见面”,资料拍成图片,用视频核实;强化保障,建材、人员和资金跟上项目建设。
石洪彬每天都到场督促,村两委成员现场办公;为确保人手,村里成立服务队,修路队伍壮大了;物料供应紧张,镇里对接砂石厂,办理通行证,沙子、石子、水泥运来了……
在全国,今年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启动省域、市域范围内示范创建。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让更多农民喝上“放心水”。
射箭镇的村组公路不断延伸,路基开挖6.5公里,碾压夯实路面6000米……“等路通了,中药材就能换成票子,咱们一起奔小康!”王丕怀说,村里人的日子就像家门口的这条路,一定越走越宽敞。
服务有了升级版,管眼下管长远,质与量双提升
村路曲折,插入山坳,一个来回就是8公里,这段时间陈晓琳走得更勤了。陈晓琳是陕西留坝县火烧店镇天星亮村的村医,平时入户给村民诊疗。疫情发生后,她有了新任务——为重点监测的50多个农民测体温,每天两次。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陆集镇官庄村,村医黄利玲为居家观察的村民做了动态档案,建了微信群,及时解答疑问。“医生就在身边,安心!”村民们时常给黄利玲点赞。
疫情发生后,像陈晓琳、黄利玲一样,全国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全出动、齐上阵,在排查人员、筛查患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民群众最期盼的现实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分析,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加快补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短板。
“防疫情、护健康,少了哪个都不中!”这段时间,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杨桥办事处6个村卫生室9名村医在卡点参与防控,日常工作也没放下。“老人行动不便,小孩子生了病,大家不方便到卫生室,俺们就送药上门。”万滩村村医梁长记说,这段时间入户走访更勤了,重点照看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还要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魏后凯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作出部署,其中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重要一环。“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的是解决好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输血”激发活力。“推动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让更多优质医疗力量下沉乡村。”魏后凯说。在宿豫区,13个乡镇医院、138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千余名家庭医生组成93个团队,与返乡人员临时签约服务;从城区医疗单位抽调100余名医务人员,充实乡村防控岗位,一定程度化解了医疗人员紧张难题。
“造血”增强动力。“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乡村医生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朱启臻建议,要推动硬件升级,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更新现代化医疗设备,满足群众看病需求。,还要完善配套政策,解决村医的待遇、养老、培训等问题,促进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地方宽敞了,设备到位了,村医更忙了。宿豫区将13家村卫生室纳入区重点项目重建改建。“以前卫生室小,设备老旧,村民不愿意进门看病,现在大变样,许多诊疗项目都能做了。”黄利玲说,目前全区41.7%的参保农民选择在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住院治疗,建成15分钟健康圈,村民小病不用出村了。
黄利玲感慨好政策不断“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造提升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可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农村医疗水平还能上台阶!”
环境整治重机制,乡村颜值更美了,干干净净迎小康
山东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大宋村,热闹的广场舞停了一个多月了,可张水仙每天照常来广场“打卡”。
舞跳不了了,为啥还来?“广场的公厕保洁缺人手,俺报名做了志愿者。” 张水仙每天拿上抹布搞卫生,拎着喷壶做消杀,忙活得不得了。“环境好了,俺村变美了,俺出份力心甘情愿!”
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小事连着大民生。如今,全国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子旧貌换新颜。
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何干?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出台50项具体举措,确保今年按时保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促进乡村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乡村环境整治,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朱启臻说,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有利于抓好疫情防控。今年要全力完成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三项硬任务,可采取设置公益岗位等方式,引导农民工参加乡村环境整治,从“要我改”转变到“我要改”,增强群众内生动力。
山水之间、粉墙黛瓦,江苏南京市横溪街道石塘村是当地知名的乡村旅游点。“疫情发生以来,村里民宿不能正常营业,不少村民在家闲着。村党总支书记郑涛说,村里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疫情值守、村庄卫生清扫等。
“一定好好干!把村子环境搞好,我的农家乐也跟着沾光!”村民方崇宝第一个报了名,当上了卫生保洁员,村里累计为村民提供28个岗位,每日工资100多元。
建好更要管好。在东营区,近3万户农户完成庭院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今年底300户以上的自然村也将完成建设任务。为做好后续管护,区里出台办法,保障资金、保障队伍,探索“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的可持续管护模式。
“农村环境长效机制需要多元化治理。”魏后凯建议,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转变农民卫生观念;创建人居环境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搭建监督平台,让村干部和村民参与监督提意见;推广农村社区和村庄服务网格化管理,发挥好邻里乡亲等熟人作用,确保村民长期受益,干干净净迎全面小康。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2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