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升!向浩瀚星空(70年,共同走过)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从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工程,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航天人来说,每一次火箭成功发射,都离不开他们前赴后继的坚守。

  刘纪原

  强国之需 我辈之责

  “国家需要,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自觉选择。”对于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刘纪原来说,这也是他几十年来坚守航天工作的原因。

  1960年,刘纪原学成回国。虽然年轻的他更喜欢汽车专业,但为国家需要而学的使命感让他走进了祖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的大门,就职于国防部五院二分院。

  刘纪原回忆,当年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生产需要3800多种原材料和元器件,但技术和材料都短缺。

  “怎么办?只能依靠自己!”刘纪原说,“永定路上的4栋科研楼,灯一直亮到夜里12点,政工干部‘撵人’,我们才肯回去睡觉。”

  由于科研条件有限,刘纪原有次需要从另一个研究所借测试控制系统用的仪器设备“我们3个人到几十公里外的南苑,借了设备后就把衣服脱下来包好,再回去时已经没有公交车,就半夜抱着设备走回了永定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东风一号”的发射试验在茫茫戈壁滩上进行。刘纪原回忆,拿俩馒头、带一壶水,再装点咸菜就走了,“一去一天,回来满身都是土”。

  对于每一个研制、发射的关键时间节点,刘纪原都如数家珍。记者惊讶于86岁老人的记忆力,刘纪原却掏出一张写满字的纸“我怕记不清楚,昨晚特意查阅了笔记。”

  上世纪80年代末,刘纪原决策并领导开发了大型运载火箭,让中国航天正式打入“国际市场”;1992年至1999年,他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他督促解决了逃逸救生装置整流罩超重难题。

  刘纪原感慨,如今年轻的科研人员应当保持危机意识,不能忘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还想在新时代做点航天事业发展与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

  雷英俊

  自豪满足 无可比拟

  雷英俊,今年35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如今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项航天器电源系统课题。

  作为嫦娥四号研发团队的年轻一员,雷英俊仍然记得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那天,自己跌宕起伏的心情,“早晨四五点钟就到岗,心里很忐忑。”着陆器平稳落月的那一刻,他揪着的心放下了一半。22时22分,“玉兔二号”巡视器踏上月球的土地,心才彻底放下来。

  这是雷英俊第一次作为总体电路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型号研制、发射实施的全过程,“大学刚毕业,就参与了嫦娥三号的部分研发工作,还第一次看到卫星实物。”

  雷英俊的工作是为航天器的供配电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这是个细致活。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高标准、高安全、高可靠——这也是航天人最基本的要求。

  老一辈航天人的严谨细致给雷英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身边有一位返聘的老专家,今年78岁。卫星研制过程中有大量的文字性报告,打印出来少则几十页,多则上百页,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做批注、提意见,经常手写10多页A4纸。”雷英俊说,有一次涉及的设备较多,打印出来的报告有一尺多高,这位老专家的意见就足足写了几十页。

  有传承也有创新。深空探测中,重量苛刻约束下的复杂任务供配电需求是个难题。雷英俊分析研究,提出了深空探测器电源系统能源共用方法以及新型的能源配置方案。这个方案还解决了月夜时温度采集器的可靠供电难题,实现了我国月夜温度测量。

  “跟同学们相比,有的人收入高,有的人工作轻松,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自豪感、满足感、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雷英俊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6日 12 版)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快递新闻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