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递北京11月15日电(赵春晓) 11月13日,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主办,清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四期活动在清华大学召开,主题为“腾飞之翼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与新科技革命”。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等7位演讲嘉宾共同分享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起草和实施背后精彩的故事,阐述了《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作用,也介绍了部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诸多成就。
徐冠华院士在演讲中指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国家目标、战略重点、指导方针、激励政策、重大专项都陆续得到了落实,它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已经基本实现,“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把中国的经济、科技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徐冠华还在演讲中着重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当前科技创新这一翼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全民行动,而另一翼科学普及,无论是观念上、政策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科学普及不仅仅是普及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更重要是弘扬科学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关注科技、热爱科学、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曾担任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的梅永红在演讲中回顾了《规划纲要》的编制历程。梅永红认为,《规划纲要》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自主创新”。在他看来,技术贸易永远不能代替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可以理解为只是一种技术贸易,要获得技术能力必须经过自主开发的过程。“以国际空间站为例,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要参与国际空间站,当时根本没有话语权。当我们自己做了努力取得了进展以后,别人就主动向我们摇起橄榄枝。我们希望有更多底气、有更多能力跟别人进行对话,就需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他也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自我封闭,因为科技发展内在要求必须是开放和交流。
目前,我国下一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正在谋划中。作为规划纲要编制过程的亲历者之一,原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在演讲中认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全局性的影响,自主创新这个原则和道路意义已经毋庸置疑,从全球看正是由于中国创新能力迅速提升,正在改变着世界创新版图和发展格局。
在当天的讲座活动上,ARJ21—700飞机原总设计师吴兴世、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分项总师张作义教授、国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首席专家欧阳明高院士、国际ITER项目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建刚院士等四位专家分共同回顾了《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分别介绍了大飞机、第四代核电、新能源汽车、ITER能源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科技专项和重要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