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浙江武义的菌菇、四川宝兴的中药、陕西白水的苹果、安徽砀山的油桃……如今,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走俏,离不开一群人的付出。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单位,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20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福建南平起步,把创新“种子”撒向大地,让技术在泥土里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领办创办1.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2.62万项先进适用技术,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20年来,全国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补上了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必须将人才置于重要位置。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选派技术骨干、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等方式,动员科研人员和各方面力量投身农业农村主战场。广大科技特派员不仅成为高校、院所在基层一线的“联络员”,更为其他有志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开辟了渠道,为乡村振兴积累了雄厚的专家资源,构建了稳定的人才队伍。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科技下乡,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广大科技特派员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增加了技术源头供给,突破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正是破解了科技推广的“一公里”,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生产理念才能进村入户,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服务“三农”,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服务“三农”,既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以农民需求为服务方向,提升农民脱贫增收的能力,更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文旅等领域,广大科技特派员培育出一大批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乡村产业,打造出一个个响当当的地方特色品牌。
科技创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20年来,科技特派员从基层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其生命力正在于坚守初心、扎根基层,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广大科技特派员也如种子一般生根、发芽,让创新之花开遍祖国大地。面向未来,应当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大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让广大农民用知识武装头脑,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