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德国《时代》周报记者费利克斯·李在北京南站采访时注意到,如今对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感到好奇、忙着拍照留影的,已基本只有外国人。中国乘客对领跑世界的这一高铁体系,已是习以为常。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群众游行的欢乐盛况登上法国《费加罗报》网站首页头条,报道引用政治分析人士的话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中国奇迹”如今已是国际舆论中的热词。曾几何时,西方某些人鼓吹的所谓“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现实面前,早已成为无力的呻吟。取而代之的是,国际社会开始努力探寻创造“中国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
人民至上的制度追求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金秋十月,一首老歌再度成为亿万中国人热情传唱的旋律。它唱出了共和国对人民的眷顾和呵护,唱出了人民对共和国的感恩和深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更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提升人民福祉作为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大地不断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77岁,从文盲率80%到实现基础教育全民普及……新中国70年,也正是中国人民福祉不断提升的70年。
“为了提高人民福祉,中国的政策规划者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这样的制度让其他国家相形见绌。”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说。
统筹协调的制度特色
“中国政治中的开放与活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参与过中国两会报道的斯里兰卡记者雪尔顿·班达拉的感慨。在采访报道中,他目睹了各界代表在两会这样的机制下充分发表意见、参与国家治理。
中国政府在决策中越来越充分结合广大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样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许多外国人士看来,是中国制度力量的重要表现之一。
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不能很好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令人瞩目。西班牙《起义报》刊文说,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审时度势,缜密考虑改革措施的影响,充分协调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在各个层面,中国的制度设计都显现出善于统筹平衡的特色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市场活力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制度设计善于有机协调各方面因素、资源和力量,以实现全面、平衡、长远发展。
“中国人天生就是体系思考者。”新加坡创新战略学者查理·安认为。
因时而谋的制度创新
今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已经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比去年上升三个位次。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善于改革创新的中国制度体系密不可分。
70年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中国制度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在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它能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作出改革调整。
进入新时代,中国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顺应改革发展的形势变化,以推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印度著名汉学家狄伯杰认为,中国人以创新思维致力于深化改革,制度变革是中国释放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积淀深厚的制度土壤
思所从来,知所将往。中国制度体系的强大生命力,还缘于它的根基扎得牢、文化积淀深。
数千年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为今天中国各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丰饶的思想土壤。民惟邦本、中道和谐、选贤任能等优秀传统思想,持续为今天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有益启示。
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问题专家彼得·诺兰认为,中国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都要接受“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以及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严谨道德标准,这是中国体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带着5000年文明的优秀基因,有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的不懈探索,善于开拓创新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将中国制度体系打造得更加完善,让它不仅造福中华民族,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郑汉根 韩冰 杜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