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小递:全盘复制滴滴不可行 将接入快递员

什么是痛点
痛点是整个互联网时代比较常见,近年被尤其突出的概念,一般会被认为“用户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也通常会被投资人看作创业公司针对用户的价值所在,进而理解,甚至是项目自身的价值所在。
可是,痛点这个概念在如今项目判断中究竟是否真实有效?大多数投资从业者在沿用的判断方式是正确的吗?这有点像是普适价值与绝对真理的博弈,其实鲜见有人矫情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快小递为用户解决快递上门效率问题,可寄快递这个痛点是否真有那么痛?”
我认为
,传统行业既有服务一定会把绝大部分的用户痛点解决掉,不然如何称之为一个行业?
,不同于新兴行业如游戏、社交产品中的痛点是固定的存在。传统行业剩余的痛点是系列化的东西,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用户身上的痛感不同,有轻有重;
什么是痛点?痛点应该是一旦解决掉,用户的使用习惯会“迈过去回不来”。
关于上述第三点,可以案例解释为,当你习惯了异步通讯(),就会减少同步通讯(打电话)工具的使用,当你习惯了出门前用滴滴约车,就会减少跑到路边等出租车的次数。
所以对于快小递而言,即便现在用户在发件时,没有强烈的“快递员短时间内必须上门”要求,但当你使用软件叫快递成为习惯后,就不会愿意再花多余的时间去等待。
投资人是否应当着眼 “痛点”投项目?
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进入用互联网整合传统行业的阶段。
所谓颠覆,就是电子书挤压实体书,电子商城挤压传统商城,需要一代人在黄金年龄花大约一个年代的时间去完成,它更像是流血革命,成功以后中关村空,电子城变成了不良资产。
而在整合模式下,互联网从业者不再需要自己搭建另一个服务体系,只要通过资源整合就可以实现统治行业的目的。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们的玩法,没有买车和雇司机,只是通过互联网产品使得行业服务更有效率,两三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一个交通枢纽。
在颠覆模式的时代,所有人都关注产品与服务,用户体验和痛点的解决至关重要,但在整合模式下,痛点的解决变成战略中很小的一部分,资源整合才是核心。
接入快递员,提升站点效率
在现有产品模式下,快小递和站点是合作伙伴。在快递公司整个结构体系中,通常总部搭建主干物流和控制中央信息系统,再由站点做地面派送。一个是信息密集型,一个是人力密集型,并不搭调,多数快递公司会将站点承包给个人。
快小递就是要同这些站点里的快递员合作,通过移动端产品对接用户和快递员,力求提升整个站点的运转效率,事实上,快递站点的运转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也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快小递没考虑过替代站点和快递员的自有服务,我真不信互联网公司的人能做出一个比传统快递员更好的派送团队。
全盘复制滴滴?不可行
给快递员导流的模式,似乎是最像可以直接复制滴滴在出租市场的成功的,在这里,快小递也和全盘复制滴滴的竞品做出了一些差异化,其关键在于一个叫做“常用快递员”的概念。
打车和快递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在打车时对出租车没有辨识度,但快递公司不同,每天扫楼的快递员用户会经常碰到,这是成为常用快递员的基础;,从快递员的体验来说和出租车司机也有很大不同,他在派件路途中长时间处于眼手耳忙碌的状态,对推送的信息不敏感。,用户与常用快递员的关系沉淀就很重要。
这种关系的建立也给快小递带来一个额外回报,即在消费者那一端,不再需要互联网团队自己去做推广,现在快小递是在用给快递员红包补贴的方式,促使其为自己也为快小递完成用户积累。一方面自己省了用户端的推广费用,,一上来跟快递员讲效率提升根本没用,但你用红包引导他完成积累之后,效果会慢慢出来,补贴也会一再下降至停止补贴。
商业模式,用高频吃低频
当快小递的市场占有率足够大时,其商业模式不会是一个问题,但这类O2O服务面对一个通行的难题在于规模化,一定有一个规模点,超过去之后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用户体验,早期发展压力比较大,如果寻找到自我造血的方向,无疑将提高胜算。
是广告,由于与用户交互次数很高,所以目前已经有些社区服务配送产品的广告商找上门来寻求投放,我的想法是可以将广告和商品都交由快递员配送,快小递则可以将广告费用返还给快递员,以替换现阶段的红包补贴。
是其他类型的社区服务,类似同城快递等,可以以众包的方式调动社会资源进行配送。类似人人快递,这也是好比滴滴从出租车到专车服务进化的一个过程。
目前,快小递也已经和微信支付签订合作协议,在快递行业推广微信支付,届时可以获得渠道流水成本。完成短期盈利的这成为我们切入支付环节的第一步,布局未来......我的想法仍然集中在“高频吃低频”这件事上,快递相对美甲,按摩,维修等社区服务仍然会是高频服务,这些相对低频的服务就有可能嫁接进来实现商业化。

快递小哥,快递员,顺丰快递员,招聘快递员,快递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