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朋友聊天,对方感慨,现在对快递员又爱又恨。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朋友的理由是,快递员方便他的,也顺走了他的个人隐私。 快递员倒卖面单信息,有没有?坦率讲,有,还绝非孤例。在浏览器搜索相关词条,一大堆新闻等着你看。那是不是所有信息盗窃案都得算在快递员头上,有待商榷。 大数据时代,数据最值钱。这话不假,但得看放在谁手里。 ,我们的地址信息、消费习惯、风险偏好、金融信用……用科技公司的话来讲,这叫弱数据。什么是弱数据,就是单一维度的数据。好比画家进行人体描摹,作品没完成前,你看不出这人长什么样。 用户画像,就是这么来的。弱数据越多,一个人的画像越清晰,商业价值越高。 据说,阿里巴巴内部构建一名用户画像,需要741个维度,也就是741组弱数据。给你一分钟,你能把自己身上741个特点用数据讲出来吗? 年初,李书福说,马化腾肯定天天看我们微信。小马哥估计没那么闲,盯着几亿人的微信记录来回翻。但人家说了一个更瘆人的事儿,光微信就掌握了中国人过去十几年的脸部变化。你听听。 所以说,未来比你还了解你的,既不是你妈,也不是你对象,是数据。 了,回到上面的问题,这么多数据用在哪,很关键。如果你交给像阿里巴巴、腾讯那样的科技巨头手里,得到的肯定是一幅藏宝图。但如果你交给快递员……顶多算个八卦。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清楚了。快递员穷得都需要全社会关怀了,还有功夫分析你的画像吗?也没这能力。 退一步讲,即便所有人快递员都倒卖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具备技术门槛的组织为此买单,照样成不了气候。 信息倒卖并不是数据时代的专利。短信电话问你买房、炒股、补习班的事儿从10多年前就有了,骚扰到你跟前儿的人才是这条利益链的终点。今天也一样。 有人说了,快递员倒卖信息一本万利。说实话,和食物链顶层的坏蛋比,卖隐私那点儿钱都快人畜无害了。去年广州日报的报道里,一名快递员卖了100万条公民信息,可一共才赚了3.8万元,被判15个月。 国外曾有份调查,说一名男性的隐私数据大概价值3.8万元,女性则是2.8万。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隐私被反复开发利用,会有多少利润。 前两年,有个女孩儿被骗走9900学费后,轻生。这还只是一名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她那一丢丢隐私,连同成千上万的数据,以几毛/条的价格卖给骗子。再被一通电话轻易诈走近万元。 骗子为何选择女孩儿下手?必然是多维度筛选的结果,也就是说骗子在行骗前,有充足信息判断目标容易得手。 这个逻辑放在数据时代同样通用,只不过考察维度更加丰富。但对于人员流动大、所接触数据单一的快递员来说,很难获取高价值信息。 何况,各大快递公司电子加密面单的普及率都相当高(基本都在80%以上,顺丰可以达到95%),指望快递员单独完成作案,几乎不可能。可以这么说,快递信息泄露是某些机构之中利益集团相互勾结的必然结果。 2016年3·15晚会上曝光的快递空包单号就是最好证明。当时,快捷、申通、天天等一大批快递公司中枪。它们的做法,就是配合淘宝某些商家,进行订单造假。前者获得营业数据提升,后者在短时间内变成信誉电商。不过,这坑惨了地址泄露的消费者。 一个个“幽灵包裹”穿梭于两地,完成它们的造假使命。不会有快递员取件和派件。最邪门的是,这些空包信息还能在快递公司的官网上显示物流信息。你会相信这是快递员钻进了公司信息部,打开电脑,熟练地盗取VPN权限后篡改后台数据吗? 表面看这只是一起“刷单”事件,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快递用户隐私,有组织、有规模的大面积失陷。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包裹,所填写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地址和用户。不过遗憾的是,那年3·15晚会没能在此问题上做延伸。 所以结果就是,这两年快递信息泄露愈演愈烈。因为商业模式的不断裂变,这些快递数据孵化出更多财富密码,它的盗取诱惑也越来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盗取可不仅仅只有一种形态。此前曝光的快递员倒卖面单信息、快递代收点大爷卖包裹电话之类的事,现在只能算小儿科。 商业公司之间数据的明争暗抢,才是孕育出高智商犯罪的温床。过去几年中,从百度血友病事件、菜鸟丰巢数据之争、再到运满满货车帮数据偷窃案,莫不如此。 可谁能保证那些大公司在数据竞争中不会使阴招儿呢?它们拥有如此之多的数据,却没人确保这些数据不被用于邪道。 过去几年,人们看到的更多是粉饰太平和死不认账。申通对空包单号行径抵赖,饿了么自称“没给央视续费”。仿佛承认犯错是一件比犯错更可耻的事。 倘若如此,这篇文章也只能套用去年流行的一道标题做了3·15来了,吃瓜消费者或成最大输家。 |
谷歌不作恶信条你有么?当隐私被窃取,快递员
快递小哥,快递员,顺丰快递员,招聘快递员,快递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