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迟到的“退出”

DHL中方合作伙伴外运发展上周五发布公告,该公司下属合营企业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计划将2009年收购的三家国内快递公司的全部100%股权,转让给民营物流企业深圳市友和道通实业有限公司。
对于转让股权的原因,外运发展的公告里称是因为目前国内快递业务竞争过于激烈,外资快递公司缺少成本上的优势。而2009年10月1日修订后实施的新《邮政法》,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这都影响了DHL中国业务的发展。据报道,截至2010年末,中外运敦豪下属开展中国国内业务的3家公司累计亏损约9923万元。
迟到的“退出”
  
DHL折戟中国市场并不令人惊讶,新邮政法的不利影响只不过是压垮这个昔日庞然大物的一根稻草。在DHL黯然退出的背后,赫然是一连串的战略失误和对国内快递业大环境的无可奈何。,让人感到惊讶的不是DHL退出了,而是在于它居然能撑这么久。
战略重心与市场定位失误押注国内快件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号称四大巨头的DHL、FedEx、UPS以及TNT四家国际快递公司便已经陆续进入中国,蹊跷的是,截至目前为止,“四巨头”的国内快递业务一直“差强人意”,均未有实质性突破。在中国快递高歌猛进的当下,中国快递市场的竞争总体而言是一种低端市场竞争过剩、中高端市场竞争不足的态势。而在国内快件市场上,本土民营快递企业凭借其庞大的数量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牢牢占据着中国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拥有着强势的话语权。
目前环境下的国内快递市场,以规模、技术、人才和管理为优势的外资快递巨头,与以价格为优势的本土民营快递企业抢夺低端市场,并不占有多大优势。
DHL的中国战略偏偏选在了外资企业的短板上。从2009年起,中外运敦豪先后收购了上海全毅快递有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和香港金果快递有限公司3家公司的100%股权,整合后开始开展国内快递业务。结果,原本盈利的民营企业上海全毅快递有限公司,在被中外运敦豪收购后,迅速陷入亏损。而截至2010年末,上述3家公司累计亏损更高达9923万元。
DHL之失与UPS之得
  
有趣的是,同为“四巨头”之一,UPS与DHL的路走得截然不同。就在2009年DHL大肆收购,意图抢占国内快递低端市场之时,UPS并没有跟风,它把业务重点仍然放在了传统的国际业务方面,为了满足部分客户需要,UPS也会为他们提供某些国内包裹递送,但基本不成规模。就在DHL宣布退出之际,UPS却出人意料地表达了进军国内市场的意向。UPS之所以会走得这么“缓慢”,正是出于对国内快递业运营环境和政策性因素不确定的慎重考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UPS已经向邮政局递交了要求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申请,且牌照申请进展顺利,国内快递业务不久将正式开启。,UPS国内快递业务的相关招聘也已经开始,这次招聘的地区共包括了近十个一二线城市,此举被解读为为大规模进入国内快递业务做准备。而此前,UPS国际业务总裁丹布鲁托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UPS希望在国内市场推出1-3日送达的快递业务。
有UPS内部人士表示,国内快递业务大规模启动后,该公司的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也会正式分开,不过在网络拓展方面,UPS将不会效仿DHL采取收购、合资方式,而是会坚持直营。
据《2010-2015中国物流运输业报告》中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和国际快递市场规模分别为373亿元和155亿元,未来受中国经济增长、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支持等拉动,将保持23%和33%的增长,2015年将达到1292亿元和323亿元。
相比较低端市场的竞争白热化的状态,国内快递业务的高端部分,就只有EMS顺丰快递、联邦快递三家在做,堪称是一片不折不扣的蓝海。
DHL想要抢占低端市场,却换来了近亿元的亏损,相信在有了DHL的前车之鉴后,UPS在进入国内市场时会仔细衡量。
成本优势阙如消费者习惯低价快递服务
  
目前,国内快递市场还处于竞争无序的状态,小型快递企业在价格上占据明显的优势,而国内消费者又普遍习惯这种低价快递服务。更为尴尬的是,随着UPS等公司低价战略的开展,DHL逐渐难以将大件国际物流业务的客户转移为国内快递业务的客户。这样一来,DHL的高定价便成了一块致命伤,这不能不说是其国内快递业务泥足深陷的原因之一。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以北京到上海的快递业务为例,经查阅,EMS的价格为2KG43元,包括上门件收费5元,500克起重20元,续重500克加6元;顺丰的价格为30元;DHL则需要112元。价格之差,一目了然。
DHL的价格之所以高出这么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除了居高不下的管理成本外,劳动力成本偏高也是其中之一。如在DHL,大学本科毕业生入职起薪月薪3000、4000人民币;而顺丰在人才招聘会上对学历只要求大专,工资水平在2000元/月左右。高薪资高福利固然是公司人才战略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却不可避免地拉高了总体成本,使得其在与民营企业争夺低端市场时颇为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员工薪酬福利具有刚性,提高容易降低难,其结果使外资快递巨头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困难较大。
一根稻草新邮政法
  
DHL把退出中国的原因解释为新《邮政法》的不利影响,这不无道理。2009年10月1日修订后实施的新《邮政法》,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但信件等文件递送的业务量在国内快递业务中偏偏占据很大比例,并且被认为是利润最高的一项快递业务。新《邮政法》的实施对于已经连续亏损的DHL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新《邮政法》影响的并非只有外资企业,民营快递公司同样难以为继。新《邮政法》制定了快递市场准入制度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包括资金规模、服务能力、安全保障等六项快递业务的经营许可。新《邮政法》还对邮政专营范围做出了规定“同城快递五十克以下、异地快递一百克以下由邮政专营”。而根据业内人士估计,信件业务占民营快递企业业务总量的四至六成,其中一百克以下的占八成,同城快递五十克的占五至六成。这意味着邮政专营标准使得很多民营快递失去大量业务。
而对于其他尚未大举进入国内快递市场的外资快递公司和侧重于高端市场的顺丰而言,新《邮政法》的影响则小地多。为了回应新《邮政法》法中“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的规定”,顺丰速运干脆把延续了17年的外资身份改为内资,从而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民营企业。
除以上原因外,亦有人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整体物流体系的需求的突飞猛进,几乎所有的知名电子商务的企业(不管是京东商城、当当,还是卓越)都是以自建物流体系为核心然后选择性的培养自己的配送体系,而并非完全包给DHL或者是EMS这样的物流公司来合作。
国内快递市场发展这种特色让国际上比较有名快递公司在中国找不到一个份额较大的市场空间,一定程度限制了外资快递公司的发展。
DHL将专注于国际物流?
  
DHL已经并不是第一次退出某一国家的国内市场了。早在2009年,鉴于美国快递市场政策壁垒以及UPS和FedEx的联合挤压等原因,DHL宣布从美国国内市场抽身,并称从2009年1月30日起DHL在美国的业务重心将转向国际业务。这番解释很眼熟。因为就在不久前,在谈及DHL退出国内市场时,外运发展同样表示,“鉴于目前国内快递业务竞争过于激烈,外资快递公司缺少成本上的优势。经过一年的摸索经营,中外运敦豪国内快递业务的亏损没有改善的迹象。董事会经过综合考虑,计划将投资重点和业务拓展重新集中到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务方面。”
两次退出,DHL都声称要把业务重心转向国际业务,这到底只是DHL的权宜之计,待机会成熟便杀回国内市场,还是在有意识地整合资源,把重心由各国国内市场转向专注于国际物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尚未可知,无论哪种可能,DHL都应当反思,它在美国和中国国内市场连续“水土不服”的原因何在?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环境不适应”就能搪塞的。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今天最新新闻】:转载请保留新闻快递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