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第一款物流机器人“小蛮驴”在云栖大会亮相。据阿里方面透露,小蛮驴的内测运营早已在两年前开始,是目前业内首款可量产的物流机器人,并很快将在社区、学校、办公园区大规模使用。
菜鸟是小蛮驴目前的最大客户,意味着阿里想在投资“通达系”物流公司后,进一步增强三公里的物流话语权。但小蛮驴更大的战场或许还在自家的本地生活领域。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在数字原生的时代,新零售与本地生活很多场景都会带来爆发式的配送需求,我们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每天会有超过10亿个订单需要配送。”
群雄竞逐物流机器人
张建锋当日表示,推出物流机器人源于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末端物流是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环节,阿里一直思考如何用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
阿里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小蛮驴是面向末端物流场景、提供三公里配送服务的智能机器人,集成了达摩院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大脑应急反应速度达到人类7倍。取名小蛮驴还源于其“吃苦耐劳”。数据显示,小蛮驴充4度电就能跑100多公里,每车满载50件常规尺寸的快递包裹或者外卖。以每天送货10次计算,机器人峰值运力可达一天500单。
但阿里进入物流机器人领域并不算早。小蛮驴内测两年才推出也意味着,进入物流机器人战场并不容易。在这个战场上不仅云集了京东、百度、美团等互联网巨头,还有智行者、行深智能等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以及顺丰等物流企业。
而早在2018年,已经有多家公司宣布过自己物流机器人的量产。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命名为“新石器”的L4级无人驾驶微型物流车在当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被推出。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当时宣布,该物流车已经在常州工厂量产了近百台。而刚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的智行者在2018年11月也曾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物流配送车“蜗必达”预计在2018年底实现百台低速车量产的目标。
但相对于行业内多以百为计量单位的量产,阿里方面表示,小蛮驴的量产将是一个高得多的规模。还需要提及的是,基于对物流机器人的探索,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还推出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平台。
据了解,支撑起这些能力的底层技术,主要包括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和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基于这个平台,可以像组装乐高一样快速开发针对多元场景的移动机器人。
张建锋还表示,“云计算已经深刻的改变了IT基础设施的形态,主机时代变成分布式时代。我们相信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特别是云业务的发展,端上的形态也会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包裹是阿里直接面对的问题。“物流配送需求正在极速爆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每天将产生10亿个配送订单。”张建锋说。今年4月菜鸟网络快递业务负责人还曾对外表示,3月份菜鸟和通达系快递每天配送的包裹量,比2月份实现翻倍增长,全网每天流转包裹超过2亿个。
但相较更具有竞争力的物流,小蛮驴在同样辐射三公里范围的本地生活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或许更大。张建锋当天谈及未来10亿个订单需要配送时,也说道,“在数字原生的时代,新零售与本地生活很多场景都会带来爆发式的配送需求”。
无人机应用的新蓝海
如今,伴随着各种飞控、导航、通信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无人机发展愈发白热化,产业规模也愈发壮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经来到210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超过50%以上。与此,行业企业和产品也分别达到7000余家与40万架,同比增长约76%和37%。
在此背景下,无人机应用更加趋于深化和多样,航拍摄影、农业植保、商用表演等都逐渐成为行业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除此以外,物流配送领域也正成为无人机应用的新蓝海。2019年,民航局便先后批准了顺丰、京东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应用试点,向杭州迅蚁公司颁发无人机物流配送经验许可。
截至目前,国内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飞行已累计达到1.5万个小时,飞行架次超4万架,试点范围囊括四川、云南等多个地方,成效十分显著。再加上疫情期间,无人机配送价值不断凸显,诸如无人机配送防疫用品、农产品、海产品等应用不断增多,可以说无人机物流距离全面普及正越来越近。
“千岛之城”舟山,海产资源丰富,但离岛众多、交通不便。过往,物流是当地水产发展的“卡脖子”环节。而今,随时随地可以起飞的无人机运输,将原本3小时的水路运输,变为了最快12分钟的直达;原先的运输需要多人操作,现在一人即可操作多架无人机……解决了传统运输模式方式单一、航线单一、多次接驳、耗时长、时效差、成本高等问题。这一突破性的海鲜水产寄递方案,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从数据上看,运输效率差不多提高了15倍。
据悉,这是国内大规模采用无人机运输海鲜。背后的操盘者不是别人,正是顺丰。东海四个半月的伏季休渔结束了,渔业旺季开启。作为重要的物流服务商,顺丰自然也铆足了劲。
智能配送加速末端配送产业变革
物流科技正在逐渐走进寻常人的生活,在不同的范围内积累经验,蓄势待发。在后端,智能化的无人仓早已将仓储端的效率进行大幅优化,让销售者体验不断加速的物流服务;在前端,如上所说的无人配送车、室内服务机器人,也正在构筑一个更加高效、便捷和人性化的无接触式智能服务体系。
在2020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上,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智能驾驶总经理孔旗发表了“什么是智能配送,智能配送提速末端配送产业变革”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智能配送是新技术结合和改变传统物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孔旗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物流末端配送的一次变革,而这一变革里又有两个结合一个是技术、生产制造和业务体系的结合,第二个是车、路和云的结合,也就是新基建,包括5G和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建设。
无人配送确实让非接触经济更加“务实”,恰恰是打通了物流配送的100米,能降低对人工配送的成本。专业数据显示,物流配送的终端配送环节,占用了配送员单次配送时长的20%-40%。
2019年7月,中国首条无人机快递配送航线开通。参与者是中外运敦豪(DHL)与中国智能飞行器公司亿航。试飞数据显示无人机配送,只有货车送货时间的1/5,成本更低。
问题是,“无人配送”离普及化还有多远?
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对外表示最晚3-5年美团会发展到规模化使用无人机服务的阶段。但在此之前,技术上的疑难杂症还需要解决,诸如无人驾驶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少挑战,从算法、传感器和算力都需要提升。
知萌咨询创始人兼CEO肖明超表示,无人配送的发展,需要两个大的背景支撑,一是5G社会带来的物联网时代,二是新基建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因为无人配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是依托于整个数字化、智能化社会而衍生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无人配送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和畅通无阻的运行环境。
这就像电动车的发展依托于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样,无人配送,不仅依赖于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积累,而且还依赖于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也就是无人配送和城市的车联网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
试想,在中国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中,无人配送车和各类有人驾驶的车行驶时,如何“友好共处”在一条道路上?,如何实现精准的点对点无人配送服务?无人配送的无人车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套复杂精密的计算系统,这个系统背后是看不见的平台和生态圈。智能化时代是“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解决复杂环境里可能遇到的海量问题,仍需要大范围的实验来反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