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三年的艰苦建设,18个月的设备及系统调试,2017年12月10日,作为2017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洋山四期码头建成投产。这为上海港进一步巩固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世界第一地位、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力。
“全自动化”是洋山四期码头最闪亮的标签。码头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吞吐量惊人,码头却几乎“空无一人”。堆场计划、配载计划、生产作业路计划等原本必须由专业人员手工完成的任务,全部交由系统自动生成,实现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
洋山四期项目辉煌崛起
驶上东海大桥,驱车15分钟左右就可远远望见洋山四期码头。高高耸立且极富科技感的中控塔是整个港区的标志性建筑和运行中枢,码头和堆场上一排排采用红白相间涂装的现代化大型港机装备显得十分醒目。
近年来,洋山港的国际中转与水水中转比例持续增长,国际枢纽港地位逐渐确立。,面对持续增长的货量,几年来上海港既有集装箱码头交出的吞吐量成绩均已远远超出当初的设计能力,受制于泊位资源与设备资源的数量,高负荷运转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未来逐年增高的吞吐量预期。
与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面临空前激烈竞争。着眼未来,上海需要一座新的集装箱码头来承载更艰巨的使命、应对更激烈挑战,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服务。
建造洋山港四期码头工程,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4月,码头建设方案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定稿。10月18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11月,通过交通部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审查。12月23日,经过精心准备,全面开工建设。
2017年12月10日,洋山四期无人码头终于露出了真容,完成调试的首批10台桥吊、40台轨道吊、50台自动导引车投入开港试生产。截至今年7月底,码头已形成13台桥吊、70台轨道吊、80台自动导引车的生产规模,昼夜集装箱吞吐量首破万箱,桥吊单机昼夜平均产量创出新高。根据规划,洋山港四期最终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和130台自动导引车。
“自动化”实现革命性转变
在洋山港四期码头,抬眼望去,2350米岸线上,第一排是高耸入云的岸桥,其后是自动导引车,加上后方堆场上的全自动轨道吊,港区内车流不息,繁忙的港口内却几乎空无一人。
与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洋山四期码头是一座高科技新型码头,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全部由智能设备完成。码头装卸作业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集装箱桥吊+轨道吊+自动导引车”的生产方案,主要由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的自动化装卸设备及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构成。
据了解,远程操控让驾驶人员可以在舒适的办公室内,通过远程操作台轻松地控制位于作业现场的桥吊和轨道吊,改善了操控人员的劳动环境,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针对运量结构和装卸特点,自动化堆场装卸设备采用无悬臂、单悬臂、双悬臂三种轨道吊,无悬臂箱区和带悬臂箱区间隔混合布置。丰富的设备类型带来多元交互模式,现场作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这一模式在全球的自动化码头中独一无二。
这些变化,实现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高效、绿色、安全的服务。
“无人码头”全是中国创造
汇聚众多先进科技的洋山港四期码头,堪称是“集大成之作”。值得关注的是,小到扭锁,大到岸桥,“无人码头”全是中国创造。
据悉,自动化装卸设备为上海振华重工制造,桥吊、自动导引车、轨道吊等也均为中国制造。
“洋山四期建成是上海港发展的新起点,打造自动化码头是主动迎接港口行业变革的第一步,实现码头智能化运营并大规模复制推广是更高目标。”展望未来,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