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东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建物流配送一直备受关注。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说,凭着敢打敢拼的精神,京东肯干“傻大黑粗”的活,才把物流配送打造成“前端保证用户体验、后端降成本提效率”的核心竞争力。 京东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减少商品的搬运次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他们朝着“全球最高的运营效率和最低的运营成本水平”的目标,为京东“多快好省”提供支撑。 “京东速度”进行时“早上在京东给千里之外的父亲买两瓶二锅头,老人家中午就喝上了。”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类似案例每天都在京东发生。 “京东速度”不是一天练成的 以前,网络购物从下单到收到货,等个十天半个月是很正常的事。 2007年,京东决定自建物流配送。业内不乏质疑声“他们疯了吗?”这并非没有原因,物流配送行业高度分散、复杂,对于刚刚崭露头角、年营业收入只有不到5亿元人民币的京东来说,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9年后,京东物流配送队伍已经发展到6万人。京东自建物流,改变了消费者对配送速度与服务的认识,“用户体验”随着“京东速度”进入电商和快递行业的视野。 2015年底,京东物流配送可以满足98%的京东自营商品配送,其中超过85%的订单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配送。第三方调查机构所做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京东送货速度的满意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京东速度”背后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2009年至2013年,京东在物流配送领域投入的资金分别是1.44亿元、4.77亿元、15.15亿元、30.61亿元、41亿元。 京东物流配送体系是轮轴式的,在全国划分7个大区,建立7个物流中心,每个大仓有自己的服务半径,目的是让库存离消费者更近。 “用空间换时间,都是京东自己做,完成供应链体系搭建,建设客户体验最优的电商物流履约平台。”京东集团物流配送副总裁王辉说。 速度背后的“技术控” “快”只是表面,如何“快而不乱”,才是“京东速度”的强大之处。2007年京东日处理订单只有3000多个,2016年日均订单近400万个,如此飞速增长,为何不仅没有影响物流配送的速度,反而提升了用户体验?答案就是京东追求的“技术控”。 京东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在持续开发青龙数据系统,这是其高效物流配送背后的核心支撑。青龙系统的核心要素包括仓库、分拣中心、配送站、配送员。分拣中心在系统中非常关键,预分拣的实现能让仓储提前备货,甚至让供应商提前生产。 消费者在京东购物的流程从网站(移动端)下单开始,每个点击动作之后都是一套复杂的计算程序,系统分拣模块会将货物根据订单地址进行区分,分配至仓库。 订单抵达仓库之后,即开始拣货。若是高位货架就用前移式叉车或者平衡重叉车,如果是平仓就用人工拣货,RF确认;接着,进入复核区,确认,打印发票以及送货单;然后进入打包区,根据商品规格打包。 2014年,京东第一个位于上海的“亚洲一号”仓库一期投入使用。这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高智能化大型仓库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仓库。此后两年间,沈阳、武汉、广州、西安、成都的“亚洲一号”陆续投入使用。 硬件和技术的投入也极大地提高了京东仓库的人工效率。以上海“亚洲一号”(一期)在2014年“双11”期间的表现为例,该仓库员工仅500人,在“双11”当天发货10万件。同样体量的分拣和出库,另一家服装物流公司雇用了3000多人花了7天才完成。而2015年“双11”当天,投产不到半年的广州“亚洲一号”完成单仓50万单的生产,创下了纪录。 2016年初,京东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未来,无人机送货将覆盖大量乡村。 “一公里”的价值 京东商城页面的主色调是红色,京东配送员的工作服也是红色,这些配送小哥们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京东红”。 京东从不拖欠一线员工的工资,即便是资金链紧绷时,京东宁可压缩其他开支,也绝不亏待一线员工。 京东鼓励多劳多得。2007年京东配送员的月基本工资是1500元,2016年京东北京配送员平时人均月工资是7000多元,销售高峰期,部分配送员收入在万元以上,大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京东还为不同地区的配送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补贴。 京东集团仓储副总裁傅兵认为,物流快递是相对基础性的行业,要保证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和“一公里”的通畅,一定要“强运营”。 “强运营”在京东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共同实现的。京东配送员在国内率先使用有定位功能的POS机,系统能监控到所有包裹的运行轨迹,如果出现异常,可调取数据,质控人员马上能发现哪些包裹不合规。系统能自动生成报表,配送系统副总裁、总监、片区经理、站长,每一级管理层都对下属的工作情况、绩效一目了然。 |
京东配送 不只是速度
京东快递查询,京东快递客服电话,京东物流查询单号,京东物流查询,京东快递单号查询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