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河北海事局如何发挥优势,保障双循环畅通便捷、服务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报记者到河北海事局进行了深入采访。
“内环京津,外临渤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大港大船特色,使河北海事局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可以有更大作为。”河北海事局局长张铁军表示,“河北海事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与海事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创新监管服务举措、建设智慧海事、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持久动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海事担当。”
近日,河北海事局国际航行船舶“模块化”检查机制成功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服务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又一创新举措,也是河北海事局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河北海事局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激发改革内生动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通堵点和痛点,让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
准确识变 畅国内国际双循环
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必须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3月伊始,河北海事局便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支持港航企业复工复产上来,局领导带队先后多次深入港航企业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了解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难点、堵点,研究推出多项举措,全面推进海事疫情防控、防疫物资运输保障、国家重点战略物资运输保障等重要任务。
河北海事局先后推出重要物资运输“加急办”、重大工程复工“优先办”等多项特色服务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海事政务事项N+1并联办理;再造线上政务办理流程,研发“冀时查”便民应用程序;不断强化应急物资运输保障,构建涵盖救援人员、受到突发事件危害人员,以及救援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船舶进出港在内的“3210”海事监管服务机制。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河北海事局聚焦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在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前提下,研究推出“支持港航企业复产复工的18项举措”,从政策支持、水工监管、政务办理、口岸服务、旅游船艇监管、水上防污染、船员管理等方面抓实做细,帮助港航企业、船舶全面启动生产“引擎”、释放生产活力。
4月4日,山海关船厂8.2万吨新造船“黄金福沃德”轮载运外籍船东和中方船员、试航作业人员120余人,安全完成7天试航任务返回山海关船厂码头。“这是我们采取关口前移、联防联控等举措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以来,河北沿海下水试航的第一艘新建船舶。”秦皇岛海事局局长张海勇说。
优先审批、优先引航、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河北海事局的“绿色通道”,启动了重点物资海上安全运输保障机制,最大程度缩短船舶进出港时间,切实保障了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畅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前至少5个小时才能完成的通关检查,现在只需迎检一次,1个小时就完成了,效率太高了!”巴拿马籍“绿洲”轮船长巴伦西亚·丹尼尔对沧州黄骅港口岸通关工作效率发出赞叹。
截至12月1日,河北海事局通过“绿色通道”保障运输防疫物资21.8万吨、口罩15万只;安全监管货物运输10.87亿吨、同比增长2.02%,其中煤炭6.18亿吨、金属矿石3.17亿吨,外贸货物3.63亿吨、同比增长16.34%。
科学应变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11月1日,在“海巡0461”轮的全程护航下,满载着11.5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莫扎”轮安全靠泊曹妃甸京唐液化天然气码头,成为今冬供暖期首艘到港直靠曹妃甸港区的LNG船舶,正式拉开了河北海事局LNG冬季保供序幕。
曹妃甸京唐液化天然气码头作为河北省唯一的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承担着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和冬季调峰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取暖季,日输送量占北京市日均用气量的三分之一。长期以来,河北海事局将冬季北方LNG保供工作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今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外防输入”压力给保供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河北海事局提前谋划,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科学应变。“在与港航企业已经形成的良好冬季保供合作机制基础上,我们吸纳曹妃甸海关、边检和区管委会,建立了包括海事、海关、边检、区管委、气象、引航、码头、拖轮、代理公司及LNG船舶在内的‘十方’合作机制,并推出14项海事服务保障措施,确保LNG船舶安全便捷进出港和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充足。”曹妃甸海事局局长李保东介绍,截至12月1日,已顺利保供LNG运输367万吨。
除LNG进口外,曹妃甸港区因其天然深水港区优势,还是我国北方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原材料主要集疏港区。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最大限度发掘曹妃甸港区40万吨矿石泊位的靠泊能力,曹妃甸海事局正在联合有关科研单位研究渤海中部的潮汐及海底地形变化规律,努力找出一条40万吨船舶不挂靠减载、直靠曹妃甸港的最优航线。
“如果有了这条航线,40万吨矿石船就能满载靠泊曹妃甸港区,每航次不但可以节省约100万元的船舶租金、引航费、拖轮费等,还能直接给曹妃甸港区增加230万元的装卸费收入。”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任立生告诉记者。
同样在黄骅港,为了安全高效服务外贸船舶运营,精准帮扶20万吨级重载船舶乘潮进港,沧州海事局充分利用“黄骅港水文在线”平台,在准确掌握潮汐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船速、海况等因素,精确计算出船舶经过航道各关键点的潮汐及富裕水深情况,科学确定船舶乘潮进港窗口期,确保船舶安全进港。
主动求变 助自贸区创新发展
作为链接国际国内市场的关键节点,自贸区在支撑新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后,河北海事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自贸区海事监管与服务新模式,主动融入自贸区建设大局。
“以前来回往返得100里,不仅路程远,路况也很不好。现在实行‘单一窗口’网上办,我们在码头就可以申报,真是太方便了!”5月21日,办完船舶进口岸手续的唐山港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业务员陈祖斐高兴地说。
这得益于海事部门推出的政务办理“曹妃甸模式”。5月11日,曹妃甸海事局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将涉及海事相关业务的39项静态业务调整到政务中心办理,其中19项业务实现全程办理,形成“一中心对外、一窗口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相对人通过任意窗口申请即可“通受”“通办”“通取”,让企业更快办理、更直接受益。
为切实消除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堵点、痛点,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河北海事局不仅在政务服务上守正创新,还在提升船舶安全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上大胆创新,开拓港口国监督新思路,探索实施国际航行船舶“模块化”检查新机制,服务自贸区航运便利化。
“以曹妃甸港为例,一艘20万吨级散货船在港作业仅需36小时,除正常通关手续外,还要进行补给作业、港内安全作业等。”曹妃甸海事局副局长牛阳告诉记者,“以往开展一次港口国监督在船检查平均需要4小时,占据大量船舶在港时间,且存在延误风险。”
“模块化”检查将船舶检查区域划分为10个模块,按照“选、验、查、签”4个步骤开展,兼顾疫情防控要求,融入“非接触”检查新形式,让数据“多”跑路、检查“少”登轮,极大地提高了检查效率。
,河北海事局创新研发“大数据+”船舶交通智能服务系统,实现了抵港船舶锚位自动推荐、船舶进出港计划自动排序与公开、船舶进出港自动导航等43项先进实用功能。通过这套系统,单船备车等待时间缩短15分钟以上,显著减少了船舶引航、使用拖轮等费用,有效提升了船舶信息服务效率。
胸怀大格局,担当新使命。张铁军表示“河北海事局将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找准海事工作定位,改革、开放、创新多管齐下,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航运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