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苏宁强制供应商降价,消费者时代来临?

近期网上流出苏宁采购与某冰箱供应商之间的一段聊天记录,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

从截图来看,苏宁为了备战818购物节,以为供应商提供流量为前提,要求供应商降价200元销售,而冰箱供应商害怕该价格会扰乱市场,引起其他电商平台不满,坚决不同意,表示“最多让价50元”。双方前前后后沟通了好几次未果,苏宁员工抛出“这个价格我自己贴也要搞下来”,看来这次818苏宁动真格了。

在双方的争论之中,苏宁一直保持主动状态,而冰箱供应商也没有完全一口回绝,双方斗而不破。那么供应商和零售平台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微妙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民办家电厂商如雨后春笋接连冒出,当时老百姓还处于“饥饿”状态,厂商生产出来的家电供不应求,在各大国营商场中,往往还要托关系才能买到一台电视,并且价格昂贵。据了解,80年代末,一台16寸熊猫彩电售价高达500多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那是供应商的黄金年代,谁有货,谁就能赚到钱。

供不应求的状态造就了一批在当时响当当的品牌,比如科龙、雪花、爱多DVD、春兰、熊猫等等,但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国外品牌大量涌入,这些改革开放后的首批“草莽英雄”,渐渐失去了优势,供大于求了。而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还固守着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扩大产能,疯狂打广告的传统玩法,既没核心技术又缺少销售渠道,等待他们的只有慢性死亡,甚至是猝死。

这时,销售渠道建设变得日益重要,娃哈哈之所以能风靡中国30多年,与其强大的销售渠道密不可分,90年代初,娃哈哈的品牌渗透力就能到五线城市。市场竞争激烈,挤压的货物太多了,供应商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此时,连锁零售崛起了。以大润发、华润、苏宁、国美、五星为代表的连锁零售大卖场快速扩张,在全国跑马圈地,占领更多城市,控制更多渠道,才能增强自己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让自己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005年后,电商平台逐渐在零售领域站稳了脚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全国20%的零售市场。2014年后,O2O的概念不断被热炒,线上零售巨头又挟持着巨量资本下线下渗透,到了今年,O2O已是大势所趋,线下零售纷纷站队。腾讯先后战略投资了万达商业、家乐福中国、永辉超市及其子品牌超级物种,甚至还有男装品牌海澜之家;时间线再往前拨一年,几乎全部是阿里砸钱的身影——银泰、三江购物、百联集团、联华超市、新华都;今年618过后不到三日,苏宁便牵手商超领域公认的老大大润发,又给业内投下一颗炸弹。

随着苏宁O2O场景互融战略的实施,线上线下连成一体,形成全渠道优势,苏宁易购能给供应商赋能,带来巨额流量,有流量就有销售,所以在大促期间,供应商也乐意配合苏宁降价,像这次“降价门”事件中的情况,还是极其少见的。

此次,苏宁与供应商之争说到底只是零售平台流量与渠道之争的一个缩影。在O2O场景营销日益成熟的今天,无论苏宁易购和供应商谁能在这次“降价门”事件中获胜,最终获利的永远是消费者。

航空快递公司,西安航空快递,北京航空快递,上海机场航空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