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系列解读中,先进轨道装备发展同样受到重视。“四川造”在这一领域如何作为?
近日,成都地铁3号线“成都造”列车成功试跑;多家轨道交通企业与新津县政府签署意向合作书,欲进驻新津轨道产业园;“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成立。
三个事件,出现,绝非偶然。在轨道车辆可以批量“成都造”后,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轨道交通产业将如何落子?
到2020年,四川铁路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成都将新增18条城市轨道,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加上重庆、贵阳、西安、昆明以及省内的绵阳、德阳、雅安等地区,总投资将上万亿元。
市场巨大,应该怎样去撬动?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曾表示,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开始进入爆发性成长期,区域间竞争加剧,产业正在细分。显然,要磨亮产业这把刀,才能精准地切割市场。
阿尔斯通、克诺尔、青岛四方所……即将落户新津的“新客人”,有两个共同点同在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上,同为成都北车的供应商。“随着我们的生产制造批量化,就可能形成产业链。”成都北车总工程师姜忠辉认为,这种产业聚集效应,将促进相关的产业集群落地,从而形成产业高地。
成都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这个“智库”,由五方共建,有科研实力雄厚的西南交大,有专注于规划设计的中铁二院,有运营管理的成都地铁公司,也有生产制造企业长客股份和成都北车。
日前,工信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系列解读,先进轨道装备发展受到重视,“创新”“智造”等词汇,频频出现。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长客股份感到压力、动力并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逾600家研究院或研发中心。”在公司总经理安忠义看来,制造企业需借助研究院的技术平台,加速轨道交通产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成都北车董事长王恩辉说,依靠“智库”进行深研,让核心技术落地,让“成都造”列车走向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