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新基建”,和2008年四万亿有何不同?

  最近短短20天内,中央密集开会,除了疫情,还部署了同一件事情——“新基建”。其高频率可谓十分罕见。

  疫情当下,此次“新基建”,到底什么来头?又和2008年的“四万亿”有何不同?

  “新基建”什么来头?

  01

  谈到基建就想起“铁公基”?这个刻板印象或许是时候刷新了。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这次会议关于基建的措辞,连用了两个“加快”。“新基建”的受重视程度,让各路人马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近期,中央还曾召开3次有关“新基建”的会议

  2月23日,中央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动生物医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时间,“新基建”成为经济大热词。5G、云计算等板块纷纷掀起涨停热潮。

  如何概括此次“新基建”?两个字硬核。四个字硬核科技。

  简单来说,“新基建”就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领域全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哪怕现在不干,将来总有一天还是得干。

  此次“新基建”包含7大领域

  1.特高压;

  2.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3.5G基站建设;

  4.大数据中心;

  5.人工智能;

  6.工业互联网;

  7.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地方有关“新基建”的规划,也正准备纷纷“上马”。据报道,近期多地公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就包括了“新基建”项目。

  泽平宏观认为,“新基建”背后涉及的投资项目,比如5G建设,将带动数万亿投资。

  但担忧也随之而来这轮“新基建”会不会是“新瓶装旧酒”?与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如出一辙?只怕“老路重来”,又一次造成供给过剩的局面?

  和“四万亿”有何不同?

  02

  现在一提到基建,有人就会“上纲上线”,说是刺激“铁公基”(铁路、公路航空等)、是信贷放水、是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重来。

  这或许是一种误读、误解。

  把“新基建”与2008年“四万亿”“老路重来”等说法混淆,可以说这种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恒大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任泽平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倡导“新基建”,而不是四万亿重来。

  为什么说这轮“新基建”,不会是2008年“四万亿”的重演呢?

  1.“新基建”的关键是新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着眼点在于一个“新”字。

  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路、公路、桥梁等“铁公基”领域。

  而“新基建”却是有时代烙印的,涉及的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新基建”既是基建,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代,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

  2.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观点,过去我国基建投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主体单一。

  而“新基建”中相当一部分项目是由市场驱动,或者说是市场与政府合力的结果。民间投资在其中声量越来越大。

  米筐投资的一篇文章认为,近期地方政府“34万亿投资计划”中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或其投融资平台,另一部分来自国企央企和民营企业。政府资金是“引导资金”,起到的只是杠杆撬动的作用。

  3.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就经济结构而言,2020年也不可简单地拿来与2008年相比。

  与2008年不同的是,现在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而回望2008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不过30%。

  4.并非是所谓的“信贷放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初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是以信贷放水为主的。

  但要知道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不过30万亿,如今已是逼近百万亿的体量。如果想靠强投资拉动经济,需要的资金“弹药量”得有多大?多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才能匹配得上?

  2020年不会是简单的2008年的重现。出于稳经济的考量,即便不得不适当加杠杆,态度也必然是审慎和克制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推算,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基建增速是3.8%,若想实现今年5%-6%的经济发展目标,基建增速至少要达到10%,即新增基建超过2万亿。

  这新增的两万亿通过赤字率上调和专项债等手段的发力,便能够覆盖。目前,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然有许多操作空间。

  “新基建”正在凝成一种朝野共识,它并非2008年“四万亿重来”。

  “新基建”正逢其时

  03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使经济陷入短期“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

  那么,该怎么对冲这些风险?

  据任泽平的观点,“新基建”短期来说,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定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1.“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

  中国经济今年一个很重要的稳增长举措在于稳投资,而稳投资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在于稳基建。

  而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动“新基建”来优化投资结构,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相匹配。

  2.“新基建”与中国经济长期转型方向一致

  据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团队分析

  第一,“新基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包括5G建设、大数据中心等。

  第二,“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相关,聚焦点在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

  第三,“新基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聚焦点在于“补短板”,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3.“新基建”背后有着巨大市场需求

  “新基建”背后藏着大生意,无论是5G基站建设,还是大数据中心,每一个领域身后都是千亿、万亿、乃至数十万亿的大市场,投资潜力巨大。

  不少人正“虎视眈眈”。以5G建设为例,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

  更关键的是,5G建设还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10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中国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基础。

  从这次疫情不难看到,整个中国经济“在线”进程迫在眉睫,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经济一夜崛起,这背后也意味着对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

  

  04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基建狂魔”,为拯救生命做出的争分夺秒的赛跑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救命医院分别都在12天内建成。

  这背后是过往几十年在“铁公基”领域的汗水积淀。

  回望中国经济过往历程,正如任泽平所言“过去40年,若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力竞争力?”

  正因为此,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成长为GDP总量近百万亿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而在当下中国经济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更是亟需“新基建”的接棒与突围。

  “新基建”不仅将会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会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之战,胜负手!

  蓝色向右箭头分割线

  参考资料

  [1].泽平宏观,任泽平我为什么旗帜鲜明提倡“新基建”,而不是四万亿重来

  [2].中信证券,新基建将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

  [3].米筐投资,34万亿!楼市叫停后,刺激经济的猛药这回轮到大基建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右上角按钮可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想继续关注【中华铁道网】请加微信公众号chnrailay或扫描二维码或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

航空快递公司,西安航空快递,北京航空快递,上海机场航空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