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近来热炒的启用无人飞机送快递,仍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
夏朝已有 实物快递
从实物传递来说,早在夏朝时就已产生。至商代已经有了专门传递信物的人,西周有了步传和车传之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马传。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从此在传递方式上也就有了快递与非快递之分。到了汉代,快递均由马递的方式传送。南北朝时期,紧急公文传送速度要求每日200公里左右。到了隋唐,凡是送赦书等快递,要求日行250公里。宋代,又出现了专司通信的“递铺”,其传递方式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急脚递也就是古代的专职快递。据袁枚《随园笔记》记载,快的急脚递“日行六百里,以为至速也”。
古代传输文件,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10公里有一个驿站。如若公文上批注“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批注“十万火急”,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200公里、300公里,快达到400公里。
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也备有驿卒,有些文件如若是一个驿卒从头传到尾,那么他就只有换马的份儿,就算跑死了,也得气喘吁吁地扯破嗓子喊一声“报——”,然后,再瘫死不迟。这也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否则,就是渎职,是要砍头的。一般在没有遭遇突袭或打的情况下,这样的差役穿着是很别致的——后背往往背一个卷轴,贴有封条,还要插几根漂亮的羽翎,腰悬令牌,一路驰骋。路上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闲杂人等,街头小贩,见到这般来势凶猛的人,都要让道,没得商量。,下一个驿站的管理员,听到铃声,要赶紧备好精良马匹,送信人一到直接换马,接着狂飙。一路冲将过去,直到把信送到。当年岳飞被之内的十二道金字牌招回时,用的就是这种特快传递。
古代邮件有严格的保密措施
如何保密,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防止泄密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还有等级之区别。一般五封,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要考虑缓急。
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清代邮件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封装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看不到的。
泄密快递信息将被严惩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唐律疏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打板子算是轻的处分。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也要被处罚,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死。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当时“漏泄”、“稽缓”、“遗失”、“忘误”,其中对泄密处罚厉害,《唐律疏议》(卷九)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私拆邮件的,《唐律疏议》(卷二十七)规定,“私发官文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密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据北京晚报、大连日报
趣闻
给杨贵妃快递荔枝
唐时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便是使用快递。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
中国快递史上的一次快递业务是给杨贵妃送荔枝。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太了。
在古代,快递主要为、达官贵人服务。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就是快递鲥鱼之事。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