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煤炭物流系统呈现脆弱性特征。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减少和消除煤炭物流的脆弱性,促进我国煤炭物流体系的现代化。
煤炭物流系统一般由煤炭供给、运输、终端用户、储运和交易等五个子系统构成,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着煤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形成严密的网络并沿着网络动态流动;煤炭物流的脆弱性是指在煤炭网络动态流动和服务活动过程中,煤炭物流整个系统由于缺乏对内外扰动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导致系统结构和功能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受到一定损害的属性。煤炭和煤炭物流自身特征是煤炭物流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而扰动等外界驱动因素则通过影响该系统内部特征使系统的属性发生变化,并最终通过系统面对扰动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来体现。
煤炭物流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受煤炭自身特点影响。煤炭作为散堆装货物,堆积时所占面积大、库存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运输方式过于单一,货物装卸时对周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煤炭自身特点决定了煤炭本质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
第二,受煤炭物流性质影响。煤炭物流集生产、销售、回收为一体,呈现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作业场所变动频繁、时效性欠强,材料供应过程从采购、运输、存储、发放、使用紧密相连,而与其他物流子系统相对独立,且中途会出现数次转运等特点。在煤炭物流严密网络中,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以及技术链贯穿其中,这一方面保证了煤炭物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无论哪一个链条异常或断裂都会产生网络风险,尤其是随着单个环节中企业、关系连接的不断增加,煤炭物流系统对外界扰动缺乏及时高效的应对能力,导致系统受到损害。
第三,受外界扰动因素影响。(1)空间因素。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严重错位,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总体供需格局和东南凸、西北凹的总体消费格局更加突出,致使影响我国煤炭供应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脆弱性凸显,特别是在需求旺盛期,网络局部协调不畅时,系统中断和拥塞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2)基础设施因素。主要是铁路煤运通道能力不足,导致公路长途运输量持续增加。储配基地建设滞后,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匹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市场因素。一是需求不确定因素。煤炭物流网络系统所特有的多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网络系统的供给和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给煤炭物流网络的经济活动和交易过程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价格波动因素。煤炭价格的变化趋势沿着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传递,从而影响着煤炭产销的各个环节。三是市场主体因素。近年来,大量小规模物流企业迅速出现,且多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单一业务,缺乏现代物流理念,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煤炭物流服务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四是成本因素。一方面煤炭物流各环节税率不统一,不合理收费多,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重;另一方面,物流通道不完善,部分物流环节衔接不畅,流通效率低。煤炭从产地到主要消费地,流通环节费用较高。(4)技术人才因素。煤炭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各物流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兼容。整体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运行效率不高。能耗与排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严重。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数量少,专业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紧缺,难以适应煤炭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5)其他因素。主要产煤区的资源兼并重组、运输通道梗阻、库存变动、煤炭消费的季节性、重大安全事故、煤电之争、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加剧了我国煤炭物流系统的脆弱性。
为提高煤炭物流系统的应对能力,各子系统应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协调运作和风险共担,解决煤炭物流的脆弱性问题需要打“组合拳”。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深化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建立以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性煤炭交易市场为补充,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煤炭市场体系,重点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运输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煤炭物流发展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煤炭物流基础性工作。
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运价改革,进一步完善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发展煤炭期货交易,完善价格发现机制,引导生产和消费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强化合同监管和检验检测管理,节约交易成本。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煤炭物流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涉煤基金和收费项目,坚决清理各类不合理收费,完善税费抵扣制度,降低流通成本;优化现行税制,统一煤炭物流各环节税率;落实煤炭物流用地土地使用税政策;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局面,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重点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煤炭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煤炭物流企业信用评级,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自律。
第二,明确能源输送战略,完善煤炭物流通道。我国西部能源输送是重大战略问题,必须明确是以输煤为主还是以输电为主,能源的不同输送战略决定了不同的物流通道建设方式。就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而言,铁路市场化正在加强。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需求26亿吨。考虑到铁路、港口,生产、消费等环节的不均衡性,需要铁路年运力28亿吨至30亿吨。铁路规划煤炭年运力30亿吨,可基本满足煤炭运输需要。随着未来铁路运力的释放,其市场化改革更加明显。要抓住铁路政企分开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新建线路的市场准入,可考虑以煤炭运输通道重大项目建设为试点,积极吸引多元主体加入,加快煤炭通道建设。,推动实现水路与铁路的无缝对接,加强沿海、沿河运输通道建设,构建完整的铁路和水路网络物流平台,提高煤炭运输效率,缩短煤炭公路的运输距离。
第三,健全煤炭储配体系,打造流通整合平台。建立布局合理的储配、运输、应急体系,要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重点,建立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加快应急储备建设;结合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主要交通状况,在供给范围广、需求消费量大的主要沿海沿江地区以及重大交通枢纽地区建煤炭物流节点,以节点为基础建设辐射半径合理的煤炭物流园区,打造流通整合平台,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和集中作业的规模效应;借鉴日本、荷兰等国经验,建设安全、绿色、环保的新型煤炭物流中心,最大程度上解决煤炭仓储、流通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大型煤炭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剥离物流业务,发展专业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鼓励煤炭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网络的整合推动管理型物流的快速发展一是通过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分散节点,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二是鼓励煤炭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经营,将传统的煤炭发运站、计量站、储煤场、专用码头、交通货运公司、各地区的物流公司等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区的企业,从战略上整合,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向新型煤炭流通主体转型,建设煤炭物流网络联盟,形成完整的产运销一体化网络组织。
第五,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对煤炭物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煤炭绿色储运、配煤等领域科技攻关。引进国内外技术领先的煤炭物流设备,在全国各地主要交通枢纽使用技术领先的一系列配套设备。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煤炭物流各环节能耗和环境污染。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标准化水平。
强化物流信息化,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整合公共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煤炭物流信息共享,为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推进物流企业与煤炭生产、消费企业信息对接、数据交换,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完善“互联网+煤炭物流”运营机制,通过打造高效信息共享平台,在煤炭物流网络运作中发挥引导和整合作用,实现每个节点对其他节点的实时响应。
加快人才培养。科学制订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加大煤炭物流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及方向,开设煤炭物流相关课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订单式招生模式,定向培养高端煤炭物流人才,开展煤炭物流领域职业培训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六,推动煤炭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强煤炭物流国际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境外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稳定与主要煤炭资源国的长期合作关系,拓展煤炭进口渠道。发挥大型企业的物流网络优势,拓展国际煤炭物流合作空间。积极引导国内煤炭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煤炭物流、贸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