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人们格外关注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个法律制度”环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情况。一年多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事实证明,粤港澳大湾区蓝图正化为脚步坚实的行动,大湾区建设正显出勃勃生机。
共奏“一带一路”新篇章
6800万常住人口、5.65万平方公里广阔天地,由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组成。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城市群以及香港、澳门深度融合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门户枢纽。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经济腹地辽阔,在中央政府关怀、支持下,2017年广东对港澳进出口额、实际吸收港澳投资和对港澳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7.3%、82.8%和57.5%。目前,粤港澳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越旧金山湾区,再加上深圳等城市引领的创新经济精彩纷呈,无疑已是世界上最具想象空间与发展潜力的第四大湾区。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穗莞深城际轨道、深中通道、虎门二桥、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等大型交通工程陆续启用,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1小时生活圈”,可与三大世界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媲美。特别是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仅能够分享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而且经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占得发展先机。伴随越来越多内地企业走向“一带一路”,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在高端服务业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共同寻求“一带一路”的广阔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粤港澳三地紧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越,初步拥有国际超级大港、商贸枢纽、科技创新、知名高校、国际金融服务能力等五大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南沙、前海、横琴进驻港澳资企业分别达1700家、8000家、2800家;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南沙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基地建设加快,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68家,其中国家级110家。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海港群、空港群、产业群,具备成为全球一流湾区的竞争力。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三核”的城市群,已在产业和功能分工上形成秩序,被世界银行报告评为“东亚最大的城市连绵区”,形成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为对接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灵活的制度安排。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海港群、空港群、产业群,具备成为全球一流湾区的竞争力。但目前存在空间发展差异过大、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粤港澳关系亟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展望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大湾区建设应注重城市间的合作分工,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提升湾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必须坚持世界标准,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粤港澳湾区建设亟待制度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境内的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城市组成。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巨大城市群,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城市群,这11个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相当于世界上第十大经济体。推动资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是焦点在大湾区内,鉴于“一国两制”的复杂性和城市之间的严重分割,当下最急迫的问题,也是面临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在国家层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构,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资源整合并做到最优化,把湾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无边界共同体”,要“在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原则下,形成共识、大胆改革,打破粤港澳大湾区现存的隔离,直至取消边界,打造全球一流的大湾区经济社会共同体”。中央政府提出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的规划第一,大湾区建设要实现湾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实现国家层面的资源整合。第三,把湾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平台。核心是要把国际多边主义的规则内化为一国之内的大湾区自由贸易区的规则。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当从法律、政府、市场、社会四个层面建立一个具有约束综合协调的机制,协调处理大湾区内的法律、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社会管理等各类复杂问题。,可以参照京津冀一体化的协调模式,由高层组织协调机构,通过这样一个顶层设计来达成上述方面的目标。
陈新光:粤港澳三地齐发力,大湾区建设呈新貌
ems国际快递查询,dhl国际快递查询,fedex国际快递查询,邮政国际快递,上海国际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