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生鲜超市的开张,就像摇晃了许久才打开的香槟酒,酒喷四面。这个超市给人的主要感觉有两个方面第一,超市商品目录数量极大,很多产品国内鲜有;第二,超市所有的环节基本都电子化了,这是一个数据链上的超市。这是类似超市最炫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特点,这类超市是拿不出手的。据悉,京东还有开更多店面的计划,以迎接超市背后巨大的冷链革命。
互联网在中国零售业的最大革命是区域店铺转移到全国性的数字平台上,其中最大的是阿里和京东的平台,一个靠服装鞋帽衍生至现在的平台,一个靠电子产品促生出现在的京东平台。让大家忽视的是,这两大平台成为目前一切商业数字链的根据地,它们陆续推出的数字链成为搅动目前所有商业变革的主要力量。
阿里从“淘宝”进入信用和物流,京东在自己挽起裤脚涉水仓储物流之后,通过平台的杠杆作用折入更大范围的仓储物流领域。我们远远的看到了两条线,货物与资金的控制,就像17世纪一样,机械作为一种工具的意义被普遍化,机械化成为一种视角成为一种世界观,被广泛地投放在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在今天,数字平台的数字工具和这些工具的使用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被到处投放。
京东刚刚开张的生鲜超市就是数字工具被投放的一个“生鲜”案例。在抱住各自的起家品类从而完善成全品类的数字平台之后,“生鲜”成为一个大的久攻不下的大品类,这就是现在不同的零售主体不停地往这个区域扎堆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生鲜?往大里说就是大农业,大农产品目录,说的系统化一点就是冷链。什么是冷链?冷链其实就是农业与农业消费端之间的一条线路,是由静止冷藏与移动冷藏两个空间构建起来的一条保鲜物流线路。
城市化的概念是非常庞杂的,看起来是水泥钢筋构筑起了城市,其实本质上是电、水、天然气以及数据线路支撑起了城市化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城镇化生活是坐落在电、水、天然气、数据等能量形态上的。目前,中国的这些线路的规模与质量在全球是领先的,,我们的冷链还是相对落后的,落后的原因一方面跟我们的饮食结构有关系,也与我们经济的后发因素有关。
2014年,中国的人均冷库面积是0.058立方米/人,同期美国是0.357立方米/人;同年,中国公路冷藏车保有量是7.6万辆,日本是15万辆,美国是25万辆。这些数字可以相对形象地描述出中国冷链的规模,但这个规模与中国人口规模比较显然是难以匹配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全球最大的冷链商机。
冷链基础设施水平与规模直接决定了农业对餐桌高质量的输出量,,坐等冷链壮大之后再来介入也是不利的。2014年,全国4000多家电商扑进生鲜市场,但鲜有盈利,生鲜成为一个吞噬电商飞蛾的火堆,成为一个商业生命的禁区。
从京东开张第一家生鲜超市获得的长时间掌声看,一个长长的冷区隐隐约约获得了温度,这个温度不是卖了多少商品的市场业绩,最为关键的是京东的电商逻辑与仓储逻辑在冷链里的试车成功。电商用数字店面把非生鲜品类商品推离了城市旺角,推动了低仓储成本仓库的发展,而京东的生鲜超市则演绎了一个冷链的反常逻辑,把冷链延展至生活区。
所以,京东生鲜超市根本不是超市,而是冷库。它的吸引力有两部分,一是引导消费者走进7FRESH这个冷库消费生鲜,二是基于7FRESH这个冷库向周围商圈投放生鲜,,我们应把这个超市当成是盘活与提升整个中国冷链的变量来看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超市门店来看待。诚然,飞入生鲜的各色未来概念超市有很多,,我们期待大家都不是来打酱油的。只有这样,中国的冷链才能快速成为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条“链子”,而不是拖农业后腿的一条“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