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年,国家邮政局预测双十一期间的包裹量将达到28亿件,约为去年的2倍。可以说,每年这样一个创记录的订单高峰,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物流企业的产能。在包裹量倍数级变化下,单纯靠堆积人力是远远不够的,背后是不断涌现出来的系统、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手段。
,这种订单量上的变化只是一方面。随着企业逐渐规模化,场景逐渐标准化,以及组织的创新,物流行业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近两年的市场行情来看,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型物流企业开始出现,资本也正集中地投向技术。
物流技术迎来窗口期
行业高速增长,加上资本的驱动,市场快速洗牌。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时间里,近5000亿元资金流向了物流行业。2017年前后,一线快递企业经过多年长跑纷纷上市,零担快运领域也出现了一批规模型的头部集群。
而如今,随着国民经济增长迈入新常态,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很多投资人的心态变为能不投尽量不投。真正的冬天要来了。
隐山资本合伙人董中浪认为,行业高速发展时,往往也会经历一个泡沫化的过程,因为用增长可以掩盖了一切问题;而当大家融不到钱,拿不到订单,货量也不增加时,降本增效的需求就变得极其迫切,因为用增长掩盖了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而这为科技创新的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机会。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资本就已经大规模地布局物流技术领域了。据运联研究院数据统计,从2017年开始资本每年有超过20笔的投资投向物流技术领域,车联网、物流系统、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成本效率改善项引得资本追逐。
「我们看到快递、快运已经到了产业整合阶段,这个领域VC的机会变少,PE正当其时。接下来12个月或者24个月里,可能会看到大量的并购整合,整个行业的规模化为技术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董中浪说,在他看来,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来自于效率,效率又来自于核心的科技,最好的创业集中于怎样用AIoT改变产业格局。
,这个受资本热捧的赛道,也陆陆续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技术同质化严重。于是大家开始意识到,场景非常重要,能够在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带来效率的提升,才是核心。
「在物流这个讲究效率的行业,任何不能提升效率的科技都是耍流氓。这一拨AI和机器人,让相当多的创业者陷入了误区,忘记了效率、成本和质量才是重点。我现在看物流技术奉行六个字简单、粗暴、有效。」董中浪说道。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对于过去的黑科技,无论是资本方还是企业,都需要重估技术的价值。
重新认识技术
技术到底能多大程度上重构物流行业?这个过程又需要多久?
这两个问题也是大多数物流企业遇到的问题。顺丰快运CTO王超拿快运行业举例与快递行业相比,快运行业集中度低很多,所以当前的行业增速比较快。规模上去之后,规模效益从哪儿来?同一个人能搬多少货?场地坪效能达到多少?怎么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
究其根本,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两点
一方面,行业自动化难。快运处理的货物重量通常从几十公斤到几吨不等,且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货物,在操作场地里的流转效率都偏低,比如还是用叉车这样的搬运方式。
王超说道,「我们也一直在观察市场上新的自动化技术。但坦白讲,我们在转运、装卸、存储等环节还没有看到很成熟的技术,或者比较大规模应用的技术。」
另一方面,缺少体系化的方案。这是除技术不成熟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物流是一个具有强运营特点的行业,作业流程非常精细化,仅用一种技术去提升整体流程中的一环,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整个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场地的布局到个体的装备,每个环节都要有自动化的提升。比如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个别环节的无人叉车、AGV、无人分拣带等,但这些技术需要串通起来,形成更高效的系统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出技术的价值。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物流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改造的过程。在新希望首席投资官武文洁看来,数字化升级和改造,不是将原有的线下世界进行线上数字化的还原性影射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的过程创造了一次机会,让企业家能对原有世界进行重新认识、思考,并去孕育和发展新的机会。所以,不但要使产业数字化,也要使数字产业化。
对于企业来说,这波物流技术改造升级的兴起,是企业把科技内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先规模化再寻找价值
从上文王超所述的快运行业痛点来看,物流技术是规模化和体系化。事实上,物流行业中那些规模化、体系化应用的技术正逐步发挥出它们的价值。
随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深入,过去几年里快递领域就经历了从拼资金、拼人力、拼网络到拼时效、拼体验、拼效率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下单渠道的线上化,促使快递公司正演化成为「大数据公司」。消费者的实名信息、地址库以及物流配送全流程信息等数据集合之后,如果有合理的算法,就能形成非常有价值的大数据。从这点上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创新型的商业模式。
而当这一市场空间延伸到整个物流行业时,想象空间会更巨大。
物流行业里,「运输大市场,运力小企业」的局面长期存在。物流市场规模达13.3万亿元,而实际从事运力业务的则是比较小、散的单元,包括实体物流的车队、承运商,还有物流网点、司机等从业人员。与整个市场规模和经济体量相比,行业呈现出的是小、散、乱、差的特点。
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对于物流行业既爱又怕,爱的是行业巨大的潜力和规模,怕的是这里面的风险是否可控。
,行业经过「互联网化」之后,一些技术平台就开始结合物流最小单元的数据和经营状况做分析。比如顺和同信就通过对这些最小单元进行金融评价,基于他们的订单、交易、履约等数据形成一套信用评分体系,提供贷款、金融和保险等解决方案。
,我们也可以看到,蓝桥软件在其达到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时成立了子公司「物通天下」,围绕专线群体解决末端配送问题。而之所以做出这一动作的原因,即是蓝桥从其累积的大票零担大数据中,看到了客户的切实需求。
物通天下CEO刘泽标表示「我们的数据结构显示,专线配送的比例上已经达到了46%,随着专线二线线路直达,这个比例仍显现出上升的趋势,自提、转运趋于向下调整的趋势。并且,专线配送量占整个城配市场的25%-30%,空间很大。」
,刘泽标透露,根据蓝桥TMS配送订单统计数据,仅济南一天的单量就接近3万单,这种高密度的订单需求,使得共配成为可能。
这些规模化、体系化的技术应用正在发挥他们的价值,进入物流行业的创业者们都秉承这样一个理念让数据的生产者也变成数据的受益者。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贾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