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是下一个亿万级的风口

  场景应用已经成了互联网创业的重点,传统硬件的智能化同样是非常重要领域。而汽车刚好处于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口,成为移动互联网要抢占的下一个空间。由于汽车拥有比一般硬件大得多的空间,具备更多改造的可能性,这赋予了汽车智能化无尽的想象空间。笔者专访HUD创业公司CAR+,探寻移动互联时代下一个蓝海市场。

  科技巨头布局汽车智能

  在近些年,各个科技巨头针对汽车智能化改造纷纷布局特斯拉的车载中控触屏系统、苹果的Carplay、Google 成立的OAA、奔驰宝马捷豹等也有所布局。在这其中,HUD成为诸多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HUD即平视显示系统(Head Up Display),早期是运用在上的飞行辅助仪器。飞行员在飞行时无需低头就能够看到其所需资讯,避免注意力中断以及丧失对状态意识(Situation Aareness)的把控。从80年代初期开始,HUD开始应用在概念级的轿车上, HUD系统可以大大缓解人眼的疲劳状况,有利于安全行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让驾驶者注意力都集中在路面上,减少事故的发生率。由于产品的定位和功能比较模糊,早期只是汽车厂商的噱头之一,一直不愠不火,没有进入实质性应用。随着汽车业的发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介入,网络的发达,发展到现在,HUD技术进入了爆发的阶段。

  目前典型的创业公司就是美国的Navdy和俄罗斯的Huday。Navdy 是通过OBD(车载诊断系统,这个系统随时监控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与汽车相连,用蓝牙与手机连接,把类似速度、导航等行驶信息与手机上的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用户可以通过直接的手势、语音操控汽车相关的运行。而Huday是把iPhone或iPad变成一个HUD显示仪用户把手机放置在中控台前端,显示仪将手机屏幕上的路线图、车速、里程等信息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Navdy在2015年4月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者有Upfront Ventures,Qualm Ventures和Formation8。这已经是他们8个月内的次融资。

  智能化改造要警惕伪需求

  在国内,HUD也成了创业的热点。各路团队纷纷加入,有之前做地图的,有做硬件的,做车联网的,与大多数参与者不一样的,Car+的创始人程瀚一直是在大型的主流汽车制造商工作。提前一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大众、沃尔沃美国公司、本田北美总部工作,担任内饰部的交互负责人。2014年从洛杉矶回国创业。他的合伙人叶广翔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大学材料工程系,曾经在北美富士康负责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工作。

  目前,全球有10亿辆车是不联网的,其中有1.3亿辆车在中国。中国汽车增量还处于极速增长的阶段,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已经饱和,供大于求。毫无疑问,在中国,未来的车联网和物联网是下一个巨大的风口。正是看到了这点,被国内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所吸引。程瀚他们从美国回到国内开始创业,他们的理想是打造一个中国品牌,像大疆一样走向全球。靠着的团队和产品理念,Car+拿到了来自IDG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750万元天使融资。

  目前市面上的HUD产品已经是花样繁多了,在程瀚看来,对于HUD产品,要求一定是简洁、便捷,不能大而全的所有信息都堆砌显示在屏幕上面,这样不仅突出不了重点,反而给用户造成干扰,打乱他们的思维和操作,增加风险。不同场景中的核心元素,比如行车车速、倒车距离、剩余油量、前方交通状况是有必要的,但过多的显示一些与当前行车联系不大的信息,如水温、瞬时油耗、电瓶电压等并不是核心因素的信息,反而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带来潜在风险和负面因素。

  Car+采用深度定制的安卓系统,可以实现更多更深层次的功能。很多HUD产品支持信息,但都是单任务,处理信息与导航智能二选一。但Car+能够自动规划行程,调用地图,帮助用户实现零输入导航。目前国内的产品对这块认识有不少的误区或者伪需求,看起来很多高大上或者酷炫的功能,其实并不能帮助用户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尤其是以交互方面为突出

  触摸屏交互

  包括查看及触摸操作。这种操作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能够完成很多繁杂的指令,用户来说,不管是中间的触屏还是手机,交互时投入很大,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需要集中在触摸屏上。在驾驶中每一次操作都会增加潜在的风险。

  手势交互

  在Car+产品上,程瀚并没有搭载目前国内HUD产品惯用的的手势识别功能,在他看来,手势识别虽然看起来非常炫酷,深度的用户调查显示,大多数用户的选择依然是简单直接的接触式控制方式。在交互中,手势控制是一种高成本的操作,因为没法精确的识别动作,且很多动作有误导性,比如在地图上查看目标地点,从上到下翻页和手滑到下面后,再到顶部去翻页,机器很难识别用户真实意图,这些潜在的操作误差,会让用户驾驶过程中产生烦躁情绪和疲劳感,大大增加驾驶风险。

  语音交互

  目前为止,驾驶过程中是一种相对较好的交互方式,汽车的噪音和外部噪音影响非常大。,语音控制需要考虑不同地方的方言,尤其是在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口音是很难逾越的一个障碍。虽然科大讯飞等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还有待优化,今年年初网络上流传的“纠正哥”的视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测试表明,在驾驶过程中,80%的情况下Google No和Siri的使用都是有效的,20%的情况下会失效。这个概率对用户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

  按钮、旋钮交互

  这是汽车中运用得基础也是广泛的的交互方式。操作简单、控制单一,没有脱离用户原有的操作习惯,学习成本低,精确程度很高。弊端就是可操作的方式比较有限。但在程瀚看来,交互的方式不是创造新的方式,而是在遵从用户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这也是CAR+设计思路和原则。Car+将信息投射在司机视线前方,将外界环境和系统信息自然结合起来,司机无需切换视线就可以获得所有行车和导航信息;支持读取智能手机通知,接入来电,能够语音操控回复短信,彻底又方便的解决司机开车用手机的痛点。在新版设计中,还会加入疲劳提醒和道路信息识别功能,更有效的为用户增强驾驶安全。

  为了在安全这个环节上做得更到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充分注意。以用户经常用到的微信为例。开车使用微信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尽管不是好习惯),为了保证用户在使用微信时不增加潜在风险,Car+对此有一系列信息筛选和显示时间的机制保障在缓慢行驶过程中,群消息和公众号信息不显示在HUD上,只显示单一人的单一信息,一旦车辆速度超过10公里/小时后,微信和短信信息将均不再显示,直到检测到车速降低。

  和行车记录仪等同类车载产品一样,HUD产品的散热问题是重中之重,程瀚找到了专业的散热研究所来解决Car+的散热问题。将塑料材料的HUD底座换成金属材料,以保证热量的传导与里外对流。底座两侧和底部打出散热孔,以保证热量快速散发。除了散热问题之外,光学系统问题是Car+重点解决的一个难题。除了直接通过优化加工温度下的镁直接工艺,使得镀膜的细致程度更高外。将通用的喷砂材料替换为工艺难度更复杂成本也更高光学微结构材料。这样光损耗更少,即使在光线特别刺眼的环境下,也不会出现用户看不清楚的状况。无印良品是程瀚非常推崇的品牌,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造物上面,而不是其他的噱头和花哨的表面功夫。他举例说,即使是像小米空气净化器那么大的营销力度,终还是没有进入到行业前十,因为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车联网是下一个亿万级的风口

  物联网和车联网的概念,在国内虽然被炒了大概有十多年,但依然不愠不火,一直没有爆发。从多年实践来看,单靠汽车厂商或者政府很难普及车联网,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加快产业增速。除了极少数巨头,传统的汽车厂商并不具备前卫和敏锐的科技基因,开发的相关的信息系统通常无法在体验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汽车服务方面,汽车厂商实能够提供的资源也相当有限,如HUD之类的服务由类似CAR+这样的第三方专业公司去做效率更高。车联网作为一个跨界混搭合作的领域,只有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整个车联网才能真正落地并实现普及。

  车联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物联网的一部分,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万物连接的基础在互联,联网是前提和基础。技术方面至少需要硬件、操作系统、通信运营商以及服务提供商的全面支持。网络和蓝牙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促进了车联网朝着产业爆发的方向发展。事实上,现在的车联网仍在布局的早期阶段。无论是汽车厂商还是周边开发商,下游数据商都是如此。包括BAT在内的各家公司都希望介入到这个领域,除了谷歌,整车制造商、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在内的巨头,已经纷纷布局这一潜力巨大的车联网市场。随着资本进入,车联网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的汽车消费市场,随着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车联网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15年我国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四千万,到2020年,可控车辆的规模将超过一亿。未来5年车联网产业的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一些新兴经济和模式,也对汽车市场发生着一些改变,比如滴滴和UBER的兴起,让汽车成为易耗品,整个后车维修保养市场将围绕提率消费升级来发展,2016年的市场规模有望扩大3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汽车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需求。

  据研究机构预测,全球车联网市场复合增速将达到25%左右,2017年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新车销售量将是目前的7倍。届时,硬件提供商、信息和服务提供商等产业链上的一系列公司都将从中获益。车联网是一个趋势,经过长时间的蓄势和积累,整个行业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届时,整个产业链的联动终塑造出一个庞大的车联网生态,这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ems国际快递查询,dhl国际快递查询,fedex国际快递查询,邮政国际快递,上海国际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