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PC机已经逐渐没落。随着网络和技术朝着越来越宽带化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产业走向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网上购物已成为新新一代白领、年轻的宅男和时尚主妇们便捷的购物途径。服装、生活用品等网店白热化的竞争和农产品销售的需要,都促使农产品销售也随着网购大潮步入电商时代。涉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如今成为农产品的经营商们扬帆远航的蓝海。
据阿里研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提供的数据,2012年在阿里的平台上包括B2B和淘宝上面,涉农网店数量在提升,其中做农产品交易的网店已达26万家,涉及农产品的商品数量超过了1000万种。消费者不用亲自到产地,在网上轻松地可以买到千里之外的很多地道特产。阿里巴巴各平台在今年年初时预计,2013年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京东商城、1号店等电商企业也纷纷在农产品销售上逐渐发力,在此背景下,农业企业应当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一趋势?农产品传统销售渠道与新兴电商又将何去何从?
毋庸讳言,中国地大物博,地处偏远之地的农产品,或者由于种植面积过大导致数量盲目增加的那些农产品,如果没有加工企业为依托,都可能会导致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如果在百度搜索输入“销售难”、“2013”等关键词,就会搜到5,95万个相关的网页,其中几乎都是生鲜农产品。
河北省承德山区的金扇子村,远离污染,村里人用干净的山泉水浇灌种植的山楂,品质好,安全可靠。但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够发达。致使他们的山楂鲜果在收获季只能卖两三毛钱一斤,有的鲜果还会因为时间长、储存不当而烂掉。有业内人士说,农产品的在大山深处,难卖的也在大山深处。虽然不一定全面,但也至少说明一种现象,农产品卖难现象确实平常。
农产品网络销售,在这个看不见门店的虚拟空间里,是不是真的能给农产品的生产者带来了新的光明前景呢?
地处偏远地区的种植户,如果目前交通还不是十分便利。他们生产的诸如蓝莓、甜杏、大樱桃之类的储存期较短的农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通过网络来实现销售呢?
如果客观地寻找这个答案,这片光明应该在未来的若干年后,甚至更远。因为网络销售除了在某个电商平台达成订购协议之外,还要依赖于遍布各个产地的庞大的物流系统才得以实现。而物流,除了运力、仓储和配送工人之外,还要依赖于发达并且畅通的道路。目前,远的几百公里(产地)和的十公里(拥堵的并且部分车辆受限的城市),都是生鲜农产品配送致命的杀伤利剑。
而对于农产品网上,目前受益的恐怕还是具有一双慧眼的消费者。由于网上平台能够省去进店费、店面租金等硬性投入,表面上似乎经营者的成本会大幅度降低,但事实上,他们还会为产品销售支付平台费、宣传费以及物流费用等软性成本。当下网上销售的农产品为了增强竞争力,多半会以比市场零售价降低几成的办法取得买家的青睐。所以从短期来看,网络农产品销售,还是消费者的天堂。商家是用滴血的代价期待未来远期的收益。那么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什么农产品适合电商平台销售?网售农产品的亏本期何时能够峰回路转?这些都是“2013农产品品牌大家谈——农产品品牌的电商时代”现场嘉宾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商高手、涉农专家、农企和消费代表等——热议的话题。
而作为消费者,网购的低价也可能付出质量的代价。目前,网络这个虚拟平台,构筑的还是一种脆弱的信任关系。众多农产品经营网站的一哄上马,导致电商平台像一个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农贸大集,真真假假,使很多消费者难辨菽麦;而赔付的繁琐,一直是一个涉及消费者利益的根本问题。这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症结,都使农产品电商销售这一新兴流通方式,罩上层层雾霭。业界知名专家胡晓云教授认为,涉农网站过多过滥,网销农产品低价竞争,受害的还是生产者。
买家、卖家双方都如履薄冰的感觉何时才能消去?信任和品质何时才能云开雾散?网络这个虚拟平台是否能够打造过硬的农产品品牌?一系列的话题,在《2013农产品品牌大家谈》现场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副司长张兴旺、商务部电子和信息化司副巡视员聂林海、浙江大学教授胡晓云以及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新发地等名企高管都积极为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出谋划策。
2013年“农产品品牌大家谈——农产品的电商时代”这一颇受欢迎的活动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CCTV-7《每日农经》栏目承办。《每日农经》栏目是央视七套的品牌栏目,一直以“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健康发展和消费”为理念,为农产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的高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