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基层网点的成本究竟有多大?价格战为何停
“3.5元发全国已经屡见不鲜了,最低的还有2.7元。我是做不到。”不久前,记者在浙江某网点采访时,该网点负责人向记者大倒苦水。他给记者细细算了一下他每个月的开支“先说派件,总部给我们的派件费平均1.5元/ 票,我给快递员是小件0.8元/票,大件1元/票,每个业务员工资4500元/月。这样算下来,派费方面网点是没有收入的。再说取件,平均3.5元/票,扣除面单1.2元/张,有偿派费1.8元/票,以及中转费、物料费、称重费等,是不是根本没有利润?,每天的班车费1000元,司机每个月薪水8000元,车辆维修费、员工吃饭……这都是我往里倒贴的。”
我们暂且称这位加盟商为“小窦”吧。小窦是受访者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经营困难”的代表,不难看出,人工成本、运营成本是让他深感压力的主要方面。在与他的进一步交流中,记者发现,他的困惑还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公司出于“减小网点压力”这一好意而推出的“包月”制度,二是不断变化的“签收率”。
以“包月”制度为例,他所加盟品牌的总部对各地区网点都推出了相应的套餐,目的是减小网点的压力。小窦根据网点收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00元发400票”的套餐,这样在中转费方面比不“包月”的成本低。但按照总部规定,只要发件超过400票,就会被按票数罚款,快件超重同样也要被罚款。总部给出的理由是避免“爆仓”。在“包月”制度之下,小窦既不能收件太少,又不能超过400票,还不能超重,实际操作起来就非常复杂。当记者提出“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发更多快件的套餐”时,小窦“呵呵”一笑,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收件价格已经难以与其他网点竞争了,拿什么去吸引客户?“再降低收件价格,收得越多,亏得越惨”。
对于不断变化的“签收率”,小窦亦是深感尴尬。他告诉记者,他所属的品牌,对乡镇件和城区件在“签收率”上最初是一个标准,在正常的情况下,乡镇件是不可能当天签收的,在向总部申请后,签收率被定在80%。“我们完成 80%的签收率是没有问题的,难的是保持。”小窦告诉记者,如果某个月平均签收率做得好,超过了83%,总部会立刻将下个月的签收率调整到85%。但事实上,在小窦经营的区域,全年的平均签收率达到85%是很难的。“我们不能给自己‘挖坑’,所以掌握这个尺度是很难的,数学必须得学好”。
小窦的困惑在于,政策的初衷本来是善意的,或者是以正向激励为主的。但现实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处罚,以至于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小窦已经将罚款作为一项内容纳入其中。
“价格战”被诟病多时,为何停不下来?
“按照正常的成本核算,收件不能低于每件4块钱,低了就不赚钱。”
“现在基本上是按照成本价在收,每件3.5元发全国。对面的XX快递,居然3块钱都在收!”
“价格战越打越厉害,最初收一件10元,后来是8元、5元、4元,现在是3.5元,连白菜价都不如。”
上面这些话,是记者在做回访时以及日常采访中听到的一些抱怨。这至少明确传递出两层意思一是收件价格一路下滑;二是3.5元是多数网点在收件时盈亏持平的底线,但突破底线的收件价格仍时有出现。亏损,也就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在指责竞争对手打价格战,但事实上,受访者本身亦是价格战的参与者和受害者。大家对价格战诟病多时,但价格战却始终没有停下来,并且在短期内停下来的可能性也不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记者在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大致梳理出以下几点
一是总部对市场占有率的层层加码导致基层网点低价揽件。近日,记者在一次会议上偶遇某品牌快递企业高管,他大致有这样的表述“我们要求各加盟商认真做好服务,做大市场,要做到当地第一。如果我们各地的加盟商都做到当地第一,那我们整体也就是第一了。”虽然这位高管强调的是“通过做好服务”做到第一,但很难保证,在总部目标任务下达、层层考核的基础上,基层网点究竟是“通过服务”争取第一,还是通过其他途径。
二是“包舱”政策下,基层网点基于“少亏就是多赚”的想法,低价揽件。所谓“包舱”,就是向加盟商收取固定的中转费或操作费,而不再另行计算发件量。在这种计费方式下,对于网点而言,发件量越大,发件成本越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变相鼓励网点低价揽件,明显属于“恶意竞争”。
三是网点转让时,发件量的多少成为衡量网点市值的重要指标。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一些经营效益不好、无心恋战的加盟商身上。他们急于退出,又想把手中的网点卖一个好价钱,往往会“破罐子破摔”,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揽件,提高发件量,在转让网点时多一些筹码。不得不指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也让“接盘侠”从一开始就掉入了“网点收件量高”的虚假陷阱中。
快递费用查询,快递费用价格表,快递费用计算,快递运费,快递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