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价格战后反思:遭殃的是行业科技发展和消费者的体验

我的网购体验变化2016年-2018年,快递员送货到楼下打电话给我,下楼取件。
2018年-2019年,小区快递柜建成,快递员问我来取还是放进柜子里。
2019年-今天,快递送到小区附近站点,抽空自取。
以上变化也有例外,顺丰,京东一直坚持送货上门。
这几年以来,好像除了快递驿站,什么都没有发展出来,为什么快递站点先突飞猛进呢?
快递行业一直以来风平浪静发展,直到一只极速狂奔的兔子闯入这片森林,触发了鲶鱼效应,罕见地看到了快递行业的竞争,这个竞争仅仅是在价格上而已。全国包邮的产品,一票从最低8元到了离谱的1元,后来到了0.8元,怎么算都不够成本价。这0.8到快递小哥手里又有多少呢?
假设只有0.8元都是小哥的收入,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顶着太阳爬上楼送一个件只能有8毛,这样的件一天有数百个,还我也不愿意家家户户送货上门,和一单几块收入的外卖小哥真的比不来,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之下,驿站成了发展的必然。
有价格,无服务。
说起快递站点,我们最熟悉的应是各种驿站了,还有很多类似的站点,只是名字不同,他们出现的本意是在社区,校园等位置解决派件一公里的问题,针对快递员无法进入的社区,取件时间并不自由的人群设计。
在兴起初期,驿站的作用很有限,大家习惯送货上门,快递员也会询问是否有时间,或者是否需要帮你放驿站有空自己拿。在这个阶段,驿站,快递员,驿站相处和谐。那年的新闻我们也经常看得到有报道快递员的高辛,以及高薪。
彷佛一夜之间,快递行业就内卷了起来,快递小哥工作量激增,我们从看得见的新闻,和身边从事快递行业的朋友都能看出一件事,那就是快递员的工资却大不如前,尽管每天派单量很大,单价低,收入的缩水让辛苦入不敷出,快递员,也成了离职率很高的职业。单量增大,人员减少,为了保证收入,快递员只能多派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是有限的,快递驿站成了解救快递员的救命稻草,但也是激化了消费者和快递员矛盾的一根稻草。
作为快递的一环,快递员和顾客面对面接触,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顾客投诉的永远是快递员。快递公司通过处罚快递员解决问题,某些情况下,快递成了顾客,快递上层分拣,公司的背锅侠。而顾客和快递员,其实都是行业竞争的牺牲者。拯救行业效率的不是科技水平发展带来的机器人和分拣仓库,而是激增的物流分拣临时工。
快递分拣的技术水平数年来没有发展,依然是靠人工在流水线上人工分拣,每小时十几块的工资招募临时工是这个阶段的“科技”主力,为了解这个行业,我通过第三方人力中介去到物流园做夜班体验生活,他们有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有白天顾家,晚上出来贴补家用的阿姨,也有孩子在大城市上学,给孩子多赚赚生活费的父亲,一次工12个小时,200左右的收入,一分分都是辛苦钱,价格战的唯一作用就是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份收入。和搬砖一样,在不要技术水平的行业投入了大量人力。之前媒体宣传的无人分拣仓库也罕有踪影,资金都投入了行业竞争这条赛道,哪有什么钱投进科技研发呢?
极速飞奔的兔子依靠价格战在国内打出一片天,其他商家跟进降价,便宜的价格换来的是缩水的服务。这只兔子已经因为低价倾销被国家铁拳梆梆两拳锤翻在地,价格战的这两年我国快递行业的科技水平停滞不前,深陷价格战泥潭三通一达,乃至顺丰都没发展出什么划时代的创新。
因为有自己的电商平台支持的京东,受这场风波影响小,上线了无人驾驶送货机器人在内的多款产品,为快递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我们乐于看到的应该是这种科技改变生活的例子,而不是靠价格人工带来的行业竞争。
现在价格战告一段落,价格能否回到一个用户接受行业能发展的水平尚不可知,可以知道的是如果快递行业科技水平提高,我们在双十一的生鲜能更快到家,心仪的数码产品能更早体验,快递寄错的情况越来越少,送货效率越来越高,购物体验越来越好。
 

快递费用查询,快递费用价格表,快递费用计算,快递运费,快递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