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坦克的战略投送先行军

每当别人问起自己的工作,身高1.91米的上士张高举总是低调地说“我是一名汽车兵,简单地说,就是一名司机。”
但他可不是普通的司机。他驾驶的重装运输车自重数十吨、车长数十米,堪称陆地上的巡洋舰。这辆“大家伙”运输的也不是一般的物资,而是庞大的主战坦克和装甲车。
张高举所在的军委后勤保障部某汽车团重装备运输营是全军首支成建制重装备运输分队。8年多里,他跟随部队驾驶重装运输车全域驰骋,见证了这支战略支援“拳头”力量的不断壮大。
“我们填补了我军整建制重装备公路远程投送力量的空白。”他骄傲地说。
趟出整建制重装备公路战略投送新路
战略投送力量是军委确定的新型作战力量之一,重装备公路运输力量是战略战役投送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勤保障部队新型应急支援保障力量。
过去,解放军重装备主要依靠铁路装载输送。受铁路辐射地域限制,重装备不能直接运抵目的地,需要反复倒运,不仅时间长、效率低,还容易暴露作战意图,战时一旦铁路被破坏,重装备输送将无法实施,这一度成为制约部队整建制快速投送的“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6月,某汽车团重装备运输营正式受领重装备战役投送任务。看着威武的重装运输车开进营区时,张高举和战友们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开创历史的事情”。
兴奋过后,张高举才逐渐感受到驾驭重装运输车的难度。与北方奔驰、斯太尔等普通运输车相比,重装运输车不仅体量更大,而且操作也不尽相同。
“第一次上车倒库我就傻了眼,这车根本不听使唤,典型的向左打方向它向右跑,完全掌控不了。”张高举觉得,重装运输车就像一头钢铁巨狮在向他张牙舞爪。
没有教材指导、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车材保障,摆在全军首个重装备运输营面前的是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参加首批驾驶员训练时,我们手头只有一本说明书,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五连原连长石良春回忆。
为了掌握重装备运输车驾驶技术,汽车兵们几乎整天都泡在训练场上。“最苦的是练场地驾驶,车速慢、方向盘重,打方向完全靠力气,一天下来满手都是血泡。”石良春告诉记者,“有时戴着手套练,晚上手套和伤口粘在一起,只能到卫生队擦碘酒一点点取下来。”那段时间,他晚上吃饭一般都用勺子,因为“根本拿不起筷子”。
经过8个月艰难探索,重装备运输营官兵从实践中编写了30余万字的训练教材,探索出一套实用的训练模式,并与驻地附近的装甲部队开展对接联训,进行上下铁路平板、装卸载、捆绑加固等针对性课目训练。
2009年7月,刚满一周岁的重装备运输营迎来第一场大考配属加强原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某部,接受总部组织的重装备运输力量远程投送能力检验评估。
在这场行程约1100公里的远程投送中,重装备运输车队在暴雨中驶上高速公路,并在两天后按规定时间安全到达指定地域,一次性通过了总部对运输组织筹划、铁路输送、重装备铁公倒运、远程公路输送等15个课目的检验评估,评估等级为优秀。
全地域、全天候、投得快、投得远
与铁路、飞机等战略投送方式相比,重装备公路投送具有机动灵活、适应强的特点,能够将坦克装甲直接送达前线,无缝对接战场。重装备运输营自组建起就赴戈壁、上高原,出色完成了多次跨区支援保障、实兵演习等重大演训任务。
2012年6月,重装备运输营受命奔赴西藏,执行综合性试验演练任务。重装运输车通过铁路运送到拉萨,汽车兵们则乘坐无氧列车进藏。
第一次上高原给张高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随着海拔增高,我们开始头晕、恶心。”他说,“我们只能把背包带紧紧绑在头上,减轻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
到拉萨后,装备运输营官兵受命将某装甲团的主战坦克从拉萨西火车站投送至百公里外的某地域,整整3周时间,汽车兵们没有周末、没有休息,不间断地执行整车、倒运任务。
副班长王士维记得,在藏区狭窄的山路上,庞大的重装运输车需要占用一个半车道。“遇见山路会车,我们只能一边紧紧地贴着地方车,而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多看一眼都让人心里发颤。”他回忆说。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不仅人感觉不舒服,重装运输车也会出现“高原反应”。“缸盖温度高、机油温度高、机油压力高,这 三高 让我们的车时不时告警。”王士维说,空气稀薄、山路崎岖,每前行一步,对人和车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最终,当疲惫不堪的车队安全到达目的地时,官兵们几乎按响了喇叭,寓意着胜利的喇叭声在高原上久久回响。时隔4年后,2016年8月,重装运输营赴藏区参加联演联训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通过这两次任务,我们探索了适应高原高寒地区联合战役条件下重装备公路投送保障模式,全面提升了重装备运输营应对多方向、多批次投送保障效能。”该团团长张军说。
组建8年多,重装运输营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汽车兵们见识过西北大漠里的风沙,也经历过东南沿海的台风。恶劣的气候环境锻炼了重装运输营在特殊天候下执行任务的能力。
2013年,该营在南方参加“使命行动-2013B”任务时遭遇强台风“天兔”。“雨刷器根本不起作用,路上随处可见刮断的树枝。”六连连长任凯回忆,当车队经过海湾大桥时,他明显能感受到桥梁在晃动,“感觉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经过8年多的锤炼,重装运输营已经成长为一支随时能战的战略投送力量。据该团政委何明介绍,重装运输营成功开创了我军成建制公路远程投送重装备的历史,有效拓展了装甲部队远程机动和快速突击的应急作战能力,为部队赢得作战主动、达成战役企图提供了重要保障。
勇于创新是这支新型作战力量的特质
多次执行过重大任务的张高举告诉记者,困和累是汽车兵要面对的“大敌”。“长时间驾驶容易疲劳,在很多任务中,我们都是一站式保障,也就是一上车一直开到卸载地,吃饭、休整都在车上。”他说。
最要命的是中午12点到下午两点的那段时间,由于任务紧急,汽车兵们还要继续驾驶。为了保持头脑清醒,他们想出各种办法与困意斗争。“聊天、听音乐、在头顶上浇水。”张高举举例说,“实在不行就吃泡椒,一口下去人立刻就精神了。”
为了让驾驶员集中注意力,团里还为他们配发了音响和爱心药箱,里面有风油精、润喉糖以及提神饮料。
有的任务转战节奏太快,汽车兵们没地方睡觉,只能睡在马路边、仓库、废弃的工厂和高速服务区的停车场。除了蚊虫叮咬,他们还要忍受各种噪音,有时好不容易睡着了,路上的汽车喇叭声一响又被惊醒了。
张高举说,他和战友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装备送到需要的地方。对于一支车轮上的部队来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重要了。
为了缩短任务时间、提高投送效率,重装运输营官兵们“变身”发明家,创造了许多提升效率的工具。
皮肤黝黑的班长阎继魁介绍说,在很多任务中,重装运输车要通过铁路输送到目的地,出发与回撤时的铁路装载都是让他们头疼的大问题。“每次装载都必须卡点,如果有一辆车因为装载不到位耽误了时间,那火车可是不等人的。”他说。
让阎继魁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的拉萨火车站装载任务。当所有车辆都已装载完成接受安检时,火车站安检人员告诉他们,青藏铁路全程只有一条车道,沿途高压线密集,山体隧道较窄,他们的车辆需要重新装载,左右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
“用倒链,要快!”分队长下达了命令。倒链的原理是利用小铁链带动大铁链,实现车辆的左右位移。可小链条拉几百下,车辆才回位一点点,,全体汽车兵耗时3个小时才完成了复装。
这样的情况多了,阎继魁和几个战友萌生了给重装车加一个能够左右移动“支腿”的想法。几个人耗时数月,试验了不同的液压助力方案,终于发明了重装运输车位移器,使车辆复装调整时间缩短为几分钟,极大提高了装载效率。
类似的创新在重装运输营还有很多。班长高汉文发明了蓄电池快速拆装器,使拆装蓄电池的时间从5分钟缩短为两三秒钟,他也被战友们称为“高工”。,还有战士发明了大型轮胎快速拆装器,可以轻松移动近300公斤重的轮胎,还能根据修理需要调节高度,在抢修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政委何明告诉记者,勇于创新、敢闯新路是重装备运输营的鲜明印记。“8年前,重装备运输营组建时攻坚克难、屡出奇招;今天,在全面走开联战联训联保的道路上,我们的轮迹依然坚定有力。”他说。

快递费用查询,快递费用价格表,快递费用计算,快递运费,快递资费